她一边说着,一边将丫头的口粮塞进了她的嘴里,丫头喝了起来……“还挺有劲的,取名儿了没?”
“老张家给取名叫连翘,听着就苦,我想好了,叫英子。”
“英子这名儿挺好的。”
第2章算帐
1990年
这一年国内国外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影响深远的大事,但对英子来说真正和自身命运联接在一起的大事只有一件:全国人口普查。
英子在姥姥家的生活得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懵懵懂懂不懂事的时期,她以为舅妈就是她亲妈,自己就是这家的孩子。第二部分是懂事之后。
实话实说,物质上英子没受太大的委屈,毕竟当时农村的普遍情况是:能吃饱,远远吃不好。
英子的三个舅舅,只有大舅和二舅在本屯子住,小舅舅当兵之后留城里当工人了。
姥姥跟二舅一家住一起,姥姥强势了一辈子,三十岁守寡一个人带大了六个孩子,成功让小儿子当上了兵,嫁了三个女儿,娶了三个儿媳妇,盖了前后六间房子,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能耐人,为人中正耿直,二舅妈王老美为人泼辣眼里不揉沙子,把二舅管得像避猫鼠似的,但为人孝顺,婆媳两个属于两个强势女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关系不错。
平时吵架斗嘴当成日常的娱乐,一致对外时婆媳两个加在一起比得上十个男人。
王老美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其中老二铁柱比英子大九个月,英子一去,直接分走他一半的口粮,一样没妨碍这他长得又高又壮实。女孩叫小草,比英子小了十个月,一样是又高又壮,跟英子站在一起跟双胞胎似的。
农村人嘛,一年到头除了农忙时节忙之外,余下的时候都闲,尤其是东北的农村,冬天讲究猫冬,那个时候又不兴外出打工,一家子大大小小除了串门子、看牌、打麻将没有别的事。
王老美是个有心计的人,一收完秋,就在家里放牌局,常年不断人,这些人各个都要逗一逗英子:“你是哪家的孩子啊?姓啥啊?咋搁别人家呆着呢?”
英子小时候不懂,大了懂了总会眼睛一瞪:“我姓甫啊!咋地!?”
屋里屋外就会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二舅妈就会拍她后背一下子,“对!这是我姑娘!姓甫!”然后抓一把苞米让他们三个小孩去老甫太太屋里烘苞米吃。
除了烘苞米之外,大哥铁力还会带他们烘黄豆、烘土豆、地瓜,彼时家里还没有炉子那种奢侈品,取暖靠的是火盆,他们把苞米粒和黄豆放到火盆边上慢慢烘,烘熟了之后,也顾不得烫嘴,抢着往嘴里塞。
苞米粒吃多了倒没什么,黄豆吃多了晚上睡觉就会“当当”放屁,三个孩子都是跟着甫老太太睡的,晚上躺在热烘烘地炕上,跟过年放鞭炮一样“炮”声此起彼伏,臭气熏天,气得老太太隔着被子打他们的屁股。
至于挨揍、干活——这在农村孩子的童年里算事儿吗?是不是亲生的该挨揍的时候一样会挨揍,干活更是一个都不能少,从四、五岁开始就要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和家务了。
英子机灵,眼里有活,嘴甜,会说话起就会哄人,表面上舅妈待她还比对小草好些,毕竟小草任性又爱撒娇,干活的时候总爱躲懒,王老美常说小草:“你就不能跟英子学学!一身的懒肉!以后到了婆家看你咋办哦。”
总而言之,七岁以前的时光,对英子来说是很幸福的,欢快的,除了偶尔会羡慕表哥表妹们有爸爸妈妈的疼爱之外,没有什么遗憾。
而老韩家——
韩老三两口子一开始不接英子还是有理由的,英子刚断奶的时候,甫秀花又怀上了,照b超看过了,是个丫头,五个月的时候去了卫生所做了引产,英子三岁的时候甫秀花又又怀孕了,还是个丫头,又做了引产。
英子四岁的时候,甫秀花总算怀上了男孩,但怀相不好得保胎,瓜熟蒂落生下来果然是个带把的,总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甫老太太去喝完满月酒回家就哭了,甫秀花本来是个壮实的姑娘,折腾了这些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脸又干又黄,跟个老太太似的。
至于现在为什么不接英子,是因为她弟弟韩家宝身体不好,在三天两头的闹病,光伺候他还伺候不过来呢,多一个丫头片子太闹腾人。
这些理由是理由吗?反正当时的人觉得理由充分,再说了韩家也算讲究,韩老三年年都会送半袋苞米碴子,十块钱,两只鸡、几样点心来看老太太,这些东西一是尽孝二是当英子的抚养费,尽够了。
这种和谐的关系,在90年被打破了。
村长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强调了这次人口普查的意义,也强调了户口的意义,没户口就是黑户,小孩上学要户口,将来分地、承包、出去打工也要户口。
没上户的赶紧上户,超生的孩子也要上户,他还点了王老美的名儿:“王老美,你别搁哪装没事儿人!全村就你们家孩子多,有两个儿子了还不知足,非要再生一个,生完一个还要再领回来一个!赶紧把户口上上!”
王老美一边嘿嘿笑一边踢了甫二舅甫雄一脚,甫雄站了起来,“超生上户口还罚款不?”
“一个孩子500!罚死你个王霸犊子。”
村民炸了窝,村里超生情况不算“严重”一家也就是两个孩子,三个孩子顶天了,只有一家曹姓滚刀肉生了六个丫头,他们家精穷精穷的,别说500,一块钱整钱都拿不出来,这次村长都没有点他们家的名,懒得费那口唾沫,就当那家人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