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北巡数千里回到北京,还不满足,又借宁王朱宸濠叛乱想要南巡亲征。大臣百余人跪求劝阻。江彬故意激怒武宗皇帝,致使百余人全部下狱。八月,武宗皇帝与江彬等率兵从北京出发。途中,获悉朱宸濠被王守仁擒获,但江彬为了让武宗皇帝畅游江南,竟压着捷报,秘而不宣。直到次年闰八月,在南京举行&ldo;受俘仪式&rdo;后,才不得已北还。回师途中,江彬又引武宗皇帝打鱼取乐,导致武宗皇帝落水染病,回京后病情恶化驾崩了。
在大臣们的眼里,武宗皇帝之死,与江彬有很大关联。
那江彬自从改组团营后,天天在外面办事,无暇入宫,就是武宗皇帝晏驾,他也尚未得闻,忽然听说解散了团营,又见入卫的边兵都回到了边关,还从遣归的边兵手里看到了皇帝的遗诏,这才大惊失色,不禁动色地说:&ldo;皇帝已经宾天了么?一班混帐的大臣,瞒得我好紧啊!&rdo;
江彬的手下都督李琮在他身边,便劝江彬说:&ldo;宫廷如此秘密,可能就是怕我们知道了。他们要是这样防着我们,我们手里有兵有枪,不如迅速图谋大事,收拾了那群狗东西……。要是有幸成功了,我们就会富贵无比,万一不成,亦可北走塞外,大不了去投靠鞑靼。&rdo;
正文8.密谋除贼
更新时间:2010-6-1917:27:49本章字数:1886
8.密谋除贼
手下为江彬献了灵囊妙计,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可真要造反,江彬却还是犹豫未决,随即邀请安边伯许泰来商议。
许泰亦非诸葛亮再世,他更为踌躇,他徐徐地答道:&ldo;杨廷和敢明目张胆地罢团营,遣边卒,想必早有准备,他才敢如此有恃无恐的,提督还是应慎重为妙。&rdo;
江彬摸着后脑勺想了想答道:&ldo;起事之事,我暂不作此想,但不晓得内阁诸臣们究竟怎么想,不晓得那帮奸诈的老东西会不会对我们下毒手?&rdo;他知道,平时那些文臣们对自己就有很大的意见,是恨得要命。
李琮说:&ldo;听那些文臣们私下议论,说皇上划船打鱼游玩为提都之诱,皇上落水受寒为提都之过,现在皇帝因此而驾崩,说不定有文臣会认为那是提都之罪呢!&rdo;
李琮的话说得江彬紧张起来:&ldo;这,这……,要是他们真如此定罪,那可是死罪啊!&rdo;
许泰挺了挺胸脯子说:&ldo;提都有那么多精锐兵卒,难道还怕内阁的几个文臣不成?且等我前去探一个虚实,我们再作定夺。&rdo;
江彬没了主意,只好点首同意。
许泰驱马疾驰,直抵内阁,恰巧遇着正忙碌着的杨廷和。
杨廷和明白许泰来内阁的用意,他故意不慌不忙和颜地对他说:&ldo;许伯爵回来得正好啊,我等因大行皇帝仓猝晏驾,正是头绪纷繁之时,忙碌得晕头转向呢,本来想邀请诸公回京协同商议国家大事的,偏偏遗诏上面又要我们立即罢团营,遣边兵……,许多事情要及时解决。老夫听说伯爵与江提督在边关军务繁忙,所以一时没敢奉请二位回朝。&rdo;
许泰听了这话,心里的一块石头也就落到了地上,他也说:&ldo;江提督正为此事心虑,特令兄弟前来探问,毕竟是关系到军队和国家的重大事情,不知现在内阁是如何裁夺的?&rdo;
杨廷和慎重地说:&ldo;奉太后旨意,已派人至湖广安陆州迎兴王朱厚熜进京,以继大统。新君到京,可能来往尚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国务倥偬,全无把握,请伯爵回去禀报江彬公,要是江公有时间或有可能的话,一同偕来,共商国事。&rdo;
杨廷和将罢兵解散团营的事归诸于大行皇帝的遗诏,把立储之事又归诸于皇太后,自己脱然无累,没半点关系。听他的口气,他们对江彬一点意见就没有,还要请江彬回来&ldo;共商国事&rdo;呢,既然这样,那还有什么值得疑心的呢!
许泰听了杨廷和的话,更加消除了心中的疑虑,他欣然允诺,告别杨廷和,高高兴兴地回去禀报江彬去了。
那江彬听了许泰的话,自然就放松了戒备。
杨廷和意料许泰应该中了自己的计了,随即招司礼太监韦彬,御马太监张永、温祥,共入密室,促膝谈心。
杨廷和事事都依靠着中官太监,可见阉人之势力在朝廷里该有多大。
在密室里,杨廷和先开口对韦彬说:&ldo;嗣君之议现在已经大功告成,只等新君到京后登基诏告国人,但是,目前尚有大患还没有除呢,公公说怎么办啊?&rdo;
韦彬揣着明白装糊涂,他问道:&ldo;立新君的事已经定夺了,迎新君的人已经去湖广安陆州了,还有什么大患啊?&rdo;
杨廷和看了看韦彬然后说:&ldo;立新君的事是有了定夺,可先皇落水受寒以至驾崩,这罪魁之人还未追究其罪呢!&rdo;
韦彬一听杨廷和话中的意思,知道所指的是谁了,他有些紧张地说:&ldo;这,这……只是众臣的揣测,并没有真凭实据啊……。&rdo;
考虑到江彬与韦彬是儿女亲家,杨廷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两个大义灭亲的故事。他说:&ldo;管叔和蔡叔都是周公弟兄,二人作乱,周公诛之。东晋宰相王导之兄王敦谋反,王导亲自平叛。他们大义灭亲之举,至今声名垂于史册。公与江彬结为亲家,是奉大行皇帝之命,并非你的本意。江彬之罪已经十恶不赦,公公若不大义灭亲,恐怕以后会受到诛连……。&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