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套来到杨廷和的面前禀报说:&ldo;禀告首辅杨大人,兴王爷不同意以太子之礼入宫!他说他是应大行皇帝遗诏兄终弟及来继嗣皇帝位的,并非来给皇帝做儿子的,若以此礼进宫,岂不乱了辈份?&rdo;
杨首辅听了此语,心里猛然一惊,那黄口小儿果然幼而不群,天资茂异,其才了得,不禁露出笑脸,越发觉得自己慧眼识珠,选准了人才。心里说道:&ldo;好啊,我杨廷和选的人没错啊,小小年纪就知朝廷大礼,正可谓人中之骐骥呢,以后必能致千里啊!&rdo;
杨首辅也觉得人家说得颇有几份道理,老夫当初怎么未曾想到呢?人家是以兄弟的身份来嗣正德皇帝之位的,岂能以太子身份进宫?&ldo;兄终弟及&rdo;,原本是自己再三斟酌后,才在《遗诏》上一书而就的,如今反被那黄口小儿掐准了七寸,作为合法凭据,是自己百密一疏导致今日之结果啊!可转念又一想,假若更改了事先定好的仪程,这不说明内阁的政策是朝令夕改吗?还有,这不证明内阁见识浅薄,才庸无能吗?等那黄口小儿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岂能听老臣的辅佐?当初找外藩的小孩子来继皇帝大位,不就是想将小皇帝掌控在自己掌股之中,自己掌实权,让皇帝挂虚名的吗?于是,杨首辅以为,他朱厚熜虽然有几分才气,可他年少,涉世不深啊!难道我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还对付不了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孩子?
正在这时,礼部尚书毛澄也赶来了。毛澄与朱厚熜打过20多天的交道,他深有体会地说:&ldo;杨大人,我们可别小看了那个年纪不大的兴王呢,本官算是领教过了。他小小年纪,聪明睿智,经纶满腹,且天生就有帝王之质,说一不二,颇有个性。我等今日若硬要让他从东安门进,住进华文殿,恐怕……。&rdo;
&ldo;恐怕什么?你们别长那小孩子的志气好不好?要是今日就称其为帝,明日何以再请他登基,为其加其冕呢?&rdo;杨廷和这话说得也有些道理,你若现在已经就是皇帝了,接下来怎么再让你登基啊?
可这话有道理,但不能说以太子的身份进宫就是正确的呀!不管怎么说,这新皇帝进宫的事,内阁没有考虑周全,那武宗的遗诏也写得太笼统,也怪不得人家鸡蛋里头挑骨头,没给面子,不买账。
正文39.首见首辅
更新时间:2010-6-309:19:14本章字数:2345
39.首见首辅
近37天,先皇已故,新君未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那杨廷和首辅大显身手,在朝庭之内是一手遮天,说一不二。迎立新君,就是他一人的主张。那张太后一妇道人家,自然没有放在眼里,且张皇太后亦知趣:&ldo;一如廷和请,事乃定!&rdo;我们事事都听你的,你总不会把我一个寡妇怎么样吧?杨廷和举《皇明祖训》,主张立湖广安陆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得到了阁臣们的赞同,张皇后也不反对。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得益于杨廷和的至高至上之权威。那武宗遗诏,就是假武宗之名,行的杨廷和之实。
杨廷和独揽朝政37日,无皇帝之掣肘,权力登峰造极,施展了抱负,铲除了异已,建立了功业,同时也将国家权力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在他看来,未来的新皇帝,还只是黄口小儿,给他一个做皇帝的名份,今后还是老臣说了算。给新皇帝以太子待遇进城门,自然也是他的主意,我们怎么说,他怎么做,还怕他不听我的?
杨首辅正春风得意之时,没想到自己令人迎来的这个来继皇位的小王爷,还真是不一个省油的灯,尚未进宫,就与内阁较起劲来了。那杨廷和岂会理会那黄口小儿?杨廷和仍要按既定的皇太子礼仪行事,强硬地不愿更弦易张:张弓岂有回头箭?
杨廷和充满自信地对毛澄说:&ldo;老夫就不信,一个小孩子竟然就能长出三头六臂来,让老夫去会会他,看他有多大的本事,我就不信他不改弦易张……。&rdo;
看到首辅大人有如此大的信心,礼部尚书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杨廷和是想给尚未登基的小皇上一个下马威,让他以后知道锅是铁打的。于是,杨廷和由毛澄领着,威风凛凛地来到了南郊外。
一阵礼节性的客套后,杨廷和开门见山地对朱厚熜说:&ldo;请兴王爷从东安门进宫吧,不要在郊外耽搁了,一个嗣君,一直在郊外侯着,成何体统啊?明日登基时辰已定,那是不可更改的了。目前的这个程序,是据大行皇帝之遗旨,经内阁诸臣慎重商议,由太后恩准后,才定下来的,若今日按天子礼仪进城,明日如何再登基继承大统啊?&rdo;杨廷和一开口就搬出了太后,还打出了正德皇帝的旗帜,看你朱厚熜还怎么说。
朱厚熜听了杨廷和的一席话,如同被针刺了一下,浑身一颤。难道是我想多了,理解错了?不对呀,我今日还不是皇帝这没错,可也不是什么皇太子啊?我也没有错啊!
杨廷和见朱厚熜低头不语,以为朱厚熜被自己说得无话可说了,心里便得意起来,怎么样,老夫三言两语就说得你无语了吧。
没想到,朱厚熜寻思了片刻却说:&ldo;首辅是否没有见过宣我进京的《遗诏》啊?要是不知,我可能告诉你啊。《遗诏》上说:&lso;朕绍承宗丕业,十有七年,深惟有孤先帝付托,惟在继统有人,宗社生民有赖。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迎取来京,嗣皇帝位。&rso;从《遗诏》上看,只字未提做太子的事啊!&rdo;朱厚熜以武宗的遗诏为依据,抓住&ldo;兄终弟及&rdo;这一重要内容,拒绝&ldo;从东安门进&rdo;似乎就理直气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