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正想为恩人武定侯开脱,他听嘉靖皇帝询问自己,连忙答道:&ldo;依微臣之见,张寅即是李福达目前尚不能盖棺论定。武定侯因支持皇上,为议礼派,触了护礼派诸臣之怒。就如微臣,那些护礼者皆与吾为仇,刺杀微臣不说,还不停上奏弹劾微臣。武定侯又保护微臣,所以他们要纷纷弹劾武定侯。&rdo;见嘉靖皇帝不停地点头,就接着说,&ldo;臣等查得太原卫指挥张寅,实非那李福达改名。因诸臣欲害武定侯郭勋,故诬张寅为逆犯。求皇上莫听那些护礼者之说,以成不白之冤。&rdo;
年少的嘉靖皇帝原非昏庸之主,但因议大礼上亦受了臣下多少委曲,今日听张璁之言,正好应证了自己的猜测,更是感觉&ldo;张寅案&rdo;疑点重重,于是,遂发出一道旨意,提张寅及相关证人来京,并命解巡按马录同审。
案子到了京城,总该审一个水落石出吧,可让嘉靖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参与复审的刑部尚书颜颐寿、左都御史聂贤、大理寺卿汤沐等主要审案人都是护礼派,他们心中早有盘算,就想借张寅案先把武定侯搞掉,然后再接着把张璁、桂萼搞掉,最后将议礼都斩尽杀绝。复审结果可想而知,维持原判!
嘉靖皇帝看到复审结果,心中产生了5种疑惑:一是谋反重罪,应铁证如山才是,可复审采用的证言皆模棱两可,竟然认同了&ldo;好象是&rdo;;二是天下相貌相似者多着呢,仅以秃头就下了结论,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三是熟话说,口说不为凭,首告者薛良非诚实之人,又仅有其言为证,而并未提供任何实证;四是佥都御史李钰调查已经调查得出结论,认为此张寅并非李福达也;五是采信的证人证词只有李福达亲属和张寅仇人的,可想而知,李福达的亲属巴不得有人顶罪,张寅的仇人更巴不得张寅被治重罪,这样的证言证词难免有失公正。
案子并不复杂,那些疑点就摆在眼面上,很显然,审案者带有偏见,复审带有倾向性。
上早朝,嘉靖皇帝想起大理寺少卿徐文华曾参与平定白莲教告反,应该听说过那李福达,就问徐文华道:&ldo;大理寺徐爱卿,你去过代州崞县,你说说,那个张寅是不是李福达啊?&rdo;
徐文公华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谨慎多了,他想了想说:&ldo;臣未亲眼见过那李福达,只是听说过那李福达是秃头。&rdo;虽然也拿不定那张寅是不是李福达,但从骨子还是想为复审者帮腔。
嘉靖皇帝不高兴了,反问一句:&ldo;你的意思秃头即是那李福达了?&rdo;
徐文华见嘉靖皇帝变脸色了,赶紧说:&ldo;禀陛下,臣非此意,天下秃头千千万呢。&rdo;
&ldo;仅因秃头,就认定张寅即李福达,真荒唐之极!&rdo;嘉靖皇帝一怒之下,下令改组三法司,另派完全靠得住的礼部侍郎桂萼取代原刑部尚书颜颐寿而领刑部、以兵部侍郎张璁代理督察院、以少詹事方献夫代理大理寺进行再审。
他们首先审的是那首告薛良。那薛良是好逸恶劳之徒,平时游手好闲惯了,首告张寅,本想是得到官府犒赏的,没有想到官府审来审去,从太原一直折腾到京城,也没将那张寅定案,自己还处处受官府限制,就跟人犯没有什么两样,早不耐烦了。当张璁、桂萼询问他是如何认识张寅时,他竟然说漏了嘴:&ldo;小人是那张寅在太原做生意时认识的。&rdo;
那李福达是白莲教妖人,岂会去做生意?
不想,薛良这句话露了马脚,张璁、桂萼等刨根问底,弄得薛良招架不住了,才吐出实情。
张璁、桂萼又乘胜追击,提审马碌,那马碌为官多年,审过多少案子啊!起初,马碌百般狡赖,极口分辨,最后只好用刑。那马碌进士出生,享尽荣华富贵,哪吃得了那种苦,受得了那种罪啊?刚一用刑,他就招了,承认自己审案是挟私故入人罪。原因是与武定侯有嫌隙,恨他保护张璁、桂萼等人,以致构成冤狱。
真相大白,张璁、桂萼等人奏禀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一怒之下,撤了刑部尚书颜颐寿、左都御史聂贤、大理寺卿汤沐等人之职;判薛良诬首罪名,秋后问斩;马碌发边卫充军;张寅官复原职;武定侯平安无事;张璁、桂萼等审案有功,赐二品服俸,给三代诰命。
护礼派再次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武定侯不仅没能被搬倒,又失了好几个护礼之大将不说,反而还让张璁、桂萼等得到了皇上的赏赐。
翰林修撰杨慎极为不满,率同僚数十人上疏,亦表示耻与张璁和桂萼等为列。
嘉靖皇帝不高兴,下旨夺杨慎等人奉禄。
正文87.疯狂反扑
更新时间:2010-8-227:10:38本章字数:2563
87.疯狂反扑
嘉靖三年六月下旬,张璁和桂萼为了反驳朝臣们疯狂攻击,又给嘉靖皇帝上书,以《祖训》为依据,条例十三事,指责礼官的欺妄之罪,驳&ldo;本生&rdo;之非,并愿意与护派对质朝堂。
自然,护礼派们不会同意,鸿胪寺少卿胡侍等人立即上书反驳。
两派互相攻击,展开了激烈地争论。
嘉靖皇帝屡次派司礼监周正到内阁,要求大学士毛纪拟旨,去掉册文中的&ldo;本生&rdo;二字,颁诏天下。
但是,首辅毛纪等人力言不可,拒不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