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报,明军已过卢沟桥。”
&esp;&esp;“报,明军前锋曹变蛟部已达宛平。”
&esp;&esp;……
&esp;&esp;一声声禀告传进了阿济格的耳中。
&esp;&esp;阿济格就静静的听着,明军的动向,兵力,差不多都探查清楚了。
&esp;&esp;曹变蛟部一万人左右的人马为先导,身后是高杰部和许定国两部,刘良佐还在良乡。
&esp;&esp;明军的骑兵不多,前锋曹变蛟部都还不足千人,火炮也少有,火枪倒是有一些。步军阵型很是严整,一万人前中后左右卫层次分明,不愧是大名鼎鼎的小曹将军。
&esp;&esp;他们在关外时候的老对手了。
&esp;&esp;但阿济格却不怕。因为连同在京八旗,他手中足足有三万马甲兵,再算上京城里的绿旗兵,就是等明军全军到齐了,再摆开阵仗厮杀,他也不怕的。
&esp;&esp;更别说现在‘敌明我暗’!
&esp;&esp;这才是阿济格最大的优势。要不然,等明军摆开阵仗,他手中的马军就算占据着兵种上的天然优势,那也不见得就能轻松解决明军。
&esp;&esp;缩成一团的步军是骑兵最头疼的敌人。就像当初的浑河血战。那些个白杆兵,可是连火枪都少有的。
&esp;&esp;如果曹变蛟也能练出白杆兵一样的兵马,那抗拒力有多大,不打过一场,他还真拿不准。但他可以肯定的说,自己绝对没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了曹变蛟,然后继续攻击高杰和许定国军。
&esp;&esp;当然了,他是绝不认为自己手下的三万八旗马兵会被六七万分散开的明军在野战中击败的,那是开玩笑。他的“忧虑”只是基于自己会付出多少的伤亡和花费多少的时间。
&esp;&esp;当明军多路进军,而不是一二十万人集做一团来到燕京时,南蛮的败军早就定下了。
&esp;&esp;从良乡出来,曹变蛟的进军速度很快,直到卢沟桥附近才骤然变缓。
&esp;&esp;这不是他畏战畏敌,只是因为距离燕京城越来越近,距离敌人越来越近时,习惯性的谨慎罢了。
&esp;&esp;卢沟桥是进出燕京的要道,其不远处的宛平城,虽然城池狭小,全城东西长不足二百丈,南北宽不足百丈,是个绝对的小城。但这却是燕京真正的城门。
&esp;&esp;城居永定河东岸,正临卢沟桥,直扼京畿咽喉要道。
&esp;&esp;且作为一个崇祯十一年才开建的卫城,宛平从形制结构上就与普通的城池大不相同,城内并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并仅设东西两座城门,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esp;&esp;曹变蛟清楚的知道清军在宛平驻有兵马,自然要谨慎。
&esp;&esp;此刻,两军斥候之间的碰撞也激烈起来。
&esp;&esp;明军想要探清前方的敌情,而清军的探马斥候则是拼命的抵抗。
&esp;&esp;这些都是两军中的骁勇之辈,在卢沟河沿岸追逐来去,刀弓交错中挥洒着的鲜血,为这场大战奏响了序曲。
&esp;&esp;坐镇中军的曹变蛟,听到前方不停传回来的探报,心里却是悲喜交加。
&esp;&esp;悲伤的是夜不收的损伤太惨重了,这些夜不收可是他军中的精锐;而喜悦的却是,鞑子越发疯狂了。
&esp;&esp;这肯定是绝望中的疯狂!
&esp;&esp;满清这般拼死拼活的遮蔽他的视线,曹变蛟并不认为是鞑子已经有大军援到了,而是认为鞑子在拼命的拖延时间。
&esp;&esp;只要夜不收不能探明敌情,自己肯定不敢迅速进军。
&esp;&esp;当然,燕京城内也不是一个鞑子兵都没有,多尔衮既然没有逃走,那肯定也会顽抗一番。
&esp;&esp;曹变蛟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阿济格的援军会那么快就抵到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