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逆旅千秋epub > 第100章(第1页)

第100章(第1页)

或者,触摸历史会不会反而更容易发现隐藏在浮华下那个不可回避的终点和宿命,而令人彻底地绝望呢?

也许没那么复杂,很多人眼里,历史不过是些有点趣味的故事。

又也许没那么消极,学点历史对不少人还是很有帮助的。据说当年满清就是凭着本《三国演义》得了天下,日本商人也有不少学着这本书发了大财。我们身边,各种传授历史权谋在当代职场、生活中运用的书,已经占领了各大书店最显眼的书架。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是真正的历史;那么,那些真正实行过的高明或者阴险毒辣的谋略,就是历史最实用的部分吗?

按那种最现实的哲学观点,最实用的是不是就等于最重要的呢?

实用、重要与真实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而于我,历史又意味着什么?专业不同,连评职称也用不上。只是多了些谈资吗?酒桌上,最能活跃气氛的,是历史典故还是正进行着的绯闻艳事呢?

再说,无尽的时空里,渺小愚钝如我,又能看穿几缕历史的云烟?

我所看到的,真是历史吗?是一叠发黄的纸张,还是一堆不知经过多少代人反复咀嚼过的甘蔗渣子?‐‐我只是拣起一些,又囫囵吞枣地粗粗嚼了一遍,像无数代已经烟消云散的先人做的那样吗?

历史,究竟是什么?

……

那声叹息又慢慢在我耳边响起,悠长而苍凉。

趁着还有些清醒,我凑到一位朋友耳边,费力地大声说:&ldo;明天有兴趣一起去教堂看看吗?&rdo;

音乐太响,dj狂吼着煽动人们&ldo;抛开一切,尽情地扭动摇摆&rdo;。说了好几遍他才听清楚,疑惑地问:&ldo;去那地方干吗?&rdo;舌头已经开始大了。

我脱口而出一句曾经流行的话:

&ldo;去借个肩膀靠一下。&rdo;

20061021

后记

这本书,其实是意外写出的。

并不是说从没想过要出书,只是想不到第一本书竟然是历史题材。

那是在2005年7月,有友访我,看了几篇以前写的文章,得知我上网不过看看电影查查资料,从来不上什么论坛,便怂恿我把文章发到网上去,说是那里高手如云,也许会有帮助的。她还帮我把几篇文章发到了她常去的论坛。我记得其中一组写古曲的短散文,当时便引起了网友的注意,尤其是写项羽的一篇《霸王卸甲》。有人提议,不妨用类似写法写一组历史人物。

我原本就有计划读些历史,在十来年前挑了些史籍,每天读点。那时正好快完成了计划,仔细一想,何不如网友所说,写一组历史散文,系统地逼自己再把历史梳理一遍呢?权当练笔嘛。于是便按照自己对历史肤浅的理解,选了二十多个人物或者事件,拟定了大纲,开始了这组文章的写作。但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是如那些网友所说,&ldo;用类似的写法&rdo;(完全用文学手法演绎,不拘泥史实),而是文学性历史性兼顾,历史描写尽量准确、尽量不简单叙述,同时要带有自己的感情。当然,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几分,那就是水平问题,自己说了不算,请大家打分了。

写作过程中,也常有朋友建议写得活泼些,说是如果像目前有些流行的那样,带着调侃戏说的笔调写,如称古人为某某同志、某某同学,毕业于哪座著名大学、就职于哪个大集团公司,嘴里时不时冒几句洋文时髦语之类,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只是惭愧,我才疏学浅,无法站在他们那样的高度超脱地、轻松地看历史。历史在我眼里始终是极其沉重的,而历史人物,在我看来大都是悲剧中人,我实在无力调侃。最终还是按自己的写法写。

当时还想不到要出版,只是埋头写去贴去,用的是《青史断章》的名字。后来有人点拨,说干吗不发到天涯去,那才真正是高人林立。于是用《那时的叹息》的名字发到了天涯煮酒(后来又改成《月涌大江流》)。大概是写到第十二篇时,有编辑垂青,建议我写完后试试看,看能不能出版。十分感谢他,李黎明,不仅仅是最终这事成了,更重要的是,写作过程中他一直细细点评,使我不敢懈怠,同时也及时纠正了一些错误。(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刚开始写作时没有考虑到要出版,有些资料核对得并不是很仔细,尽管后来经过了认真改正,但由于很多网页不能修改,同时被转载了不少,只好把那些差错在网上一直示众下去了,实在惭愧。)

还要感谢浙江省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先生,百忙里为我这同乡晚辈作序,不胜惶恐。

只是这本书出版之前,那位带我上网的朋友,却不幸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三部长篇小说。悲痛之余,谨用此书纪念她:胡晓虹,愿她在天国安息。

同时,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编辑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如华俊锋、李瞻阜、程刚等,在此一并感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