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方局势的稳定,朝廷文官们终于放下心来。
而随后给北方将士的论功行赏一事上,朝堂上又吵成了一团。
大宋的文官,对给武官封赏之事,素来是十分谨慎的。而这次北方之战,大宋的边军实在打得不怎么样。
无论是种师闵大败,还是种师中先前的大败,都是损失惨重,两次大败报销了几近五万宋军,而随后太原大捷,那也不是他们打下来的,而是太原府守城士卒立下的功劳。
但无论怎么说,这次大同太原之战,大宋是占了大便宜,尤其是大同府及其附近雁门关的入手,那是占了北方幽云十六州的三分之一,不封赏,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于是争吵了几日后,参与的旧军得到了一些银钱,而新军诸将则纷纷受到了提拔,徐徽言、吴玠等人被提拔为同统制、晋升武经郎,从七品,领兵数量提高到了五千人。
另外,岳飞守住了大同府,俘虏了银术可,被提拔为正七品的武功大夫,兼知大同府。
当然,以七品官身当一五品知府是不合理的,不过大同府今后肯定也不会再是西京道的首府,很可能会降府为州,到时也许会另外有文官去上任。
其它的太原府知府王洋,还有陈规知州、种师中等,都有不同的封赏和晋升。
至于在辽国帮忙的韩世忠以及后来去帮忙的李彦仙等人,就要往后挪挪了,以后他们的晋升机会非常多,赵士程一点也不担心将来会赏不到他们。
这消息也很快刊登在东京城的各大报纸上,京城瓦子里的戏班看到了业绩,很快写出不同的剧本表演,几位立功大将也被广泛讨论,成为众人心中的英雄。
当然,这些都是皇帝运筹帷幄,夸奖官家的评论文章也是非常多的。
随着封赏发出,金国的使者也在十一月的月底匆忙来到东京城,向大宋皇帝发出了连番质问,从为何侵占土地到为何伤我子民,再到要求赔礼道歉,归还被俘虏将士等等。
但这些都是后话,在玩大义道德方面,大宋有的是文臣可以和他们扳扯,于这些状元一甲都只是基操的大臣来说,对这些金使,动手他们或许弱了,可若是动嘴动笔,那可就是……呵呵!
……
十一月时,东京城下起了大雪。
赵士程忙了一天,终于有空起身,出门转转。
他捧着手炉,红色斗篷上长绒遮住他小半张脸,脸色有些少见阳光的苍白,缓缓走到了宫城墙头。
这是他平时遛弯最喜欢来的地方,站在城头,凝视着墙下的车水马龙,会给他一种离喧嚣并不遥远的亲近感。
其实他想微服出门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会给他人添无数麻烦,一两个月偶尔一次还好,要是天来一次,台谏官们怕不是隔三差五就要在他的柱子上撞死一个。
想到这,他忍不住微微扬起唇角。
嗯,好像,离上次出门有快三个月了,也是时间出去走走了。
今年大宋没什么天灾,也就是冷一点,各大工坊发展得十分迅速,工商业的税收每天都在上涨,巨大的工业用品输出,把周围辽国、西夏交趾的牲口、大米吸收得极多。
按理来说,今年的收入应该很不错啊。
……
东京城外如今已经建立起绵延的城镇群。
虽是寒冬,城外的学舍依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不过,如今这些读书声,读的却不只是四书五经,还有一本新书《求真集》。
这书是当今官家令人编写出来的一些知识,包括了小学数学、基础的物理知识、极浅显的化学知识,还有一些逻辑学。
会学这些课本,是因为皇帝陛下准备在科举外,举办了一个“加分”考。
按陛下的说法,从今后起,科举考试便按打分制,科举总分为十分,但这些杂科考试,可以按成绩,加五分到十分不等。
这事已经在朝廷内外引起了巨大争议,反对声浪如海,听说目前陛下已经退让,愿意只加一到三分,朝臣们担心陛下又开些画科、理科,也准备妥协。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总是最敏感的,哪怕朝廷还没有正式下文书,他们也已经开始准备。
而且,加分补课这事,他们其实并不反对,因为听说陛下准备让那些通过家族关系成为荫官的官员们也参加考试,会淘汰掉一些极差的官员。
他们怕的不是考试,也不是加分,更不是补习,而是这些荫官把位置给占光了。
就比如,现在这书舍外来接孩儿的两位中年男子,就在讨论准备自学那些杂科,给孩子们打打基础。
赵士程坐在马车上,听他们争论着要不要去神霄学院旁听,不由得叹息这大宋朝居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