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点,西蒙斯向全体队员做了战前动员,第1次宣布他们的任务是袭击河内以西31公里的山西战俘营。这时,不知是谁吹了一声口哨,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得很兴奋。
回到宿舍后,为了预防万一,他们将给家人的照片、信件、现金等随身物品全部整理好。按照规定,行动人员身上不得有任何证件,直升机标志要去掉,就连携带的武器装备都必须&ot;不带来后果&ot;。
22点32分,突击队员乘坐c-130运输机离开了打卡里空军基地,飞往前线的乌隆基地。在乌隆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换乘早已起动的直升机。2架运送俘虏的c-141运输机正在附近待命。
扑 向 山 西
1970年11月20日深夜,夜空繁星点点,一轮下弦月把地面的景物照得朦朦胧胧。
袭击分队分乘1架hh-3&ot;海王&ot;直升机和3架hh-53&ot;海上种马&ot;直升机,与2架hh-53预备机一起,在ac-130p加油机的引导下,由西向东,扑向河内。
1个半小时以后,由1架c-130机和5架a-1攻击机组成的支援分队也呼啸升空。它们的任务是切断战俘营与外部的联系,阻击增援越军。
大约同时,担任佯攻任务的海军机群也从在北部湾游弋的&ot;奥里斯坎尼&ot;、&ot;汉科克&ot;、&ot;突击者&ot;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由东向西,直扑河内。
而这一切都处在麦纳准将的监视指挥之下。麦纳准将为了便于从空中进行指挥,早已提前驾机升空。
机群超低空飞行,全都关闭了航行灯,在地面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瞬间即过。被吵醒了的人也全不当回事,翻个身继续睡觉,他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了。
东南亚的深夜,正是位于西半球的华盛顿的中午。此刻,美国国防部宽大的地下作战指挥中心,气氛紧张沉闷。中心指挥室前方正中的大片幕上,显示飞机编队航迹的2个红色闪光箭头,正向1个共同的目标--越南河内缓缓移动。在台下就座的,有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防部长、三军参谋长和高级参谋计划人员。
麦纳准将发出的无线电波,经泰国基地中转,飞越半个地球传到地下指挥室,又化作声音送入每个人的耳朵:&ot;飞机起飞完毕,一切情况正常。&ot;
指挥室内监听战斗实况的人们手心都捏着一把汗,行动开始了,能否成功,尚难断定。新的报告不断传来:
&ot;飞机开始空中加油。&ot;
这时正是当地时间21日凌晨1时10分,和计划的时刻表完全一致。屏幕上看到2个光标会在一起,地点是老挝中部。若使用大型直升机,本无需途中加油,但是,战俘营内的那块着陆场实在太小了。夜间空中加油要冒极大的风险,为演练好这个动作,参加行动的机组人员下了不少功夫。
屏幕上的光标还在前移,1时40分,越过越老边界。人们知道,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
其实,此时战斗已经打响,不过不是在山西,而是在海防港。
河内的越军雷达首先发现了进入海防空域的美军佯攻机群,并密切注视着机群的行动。美军佯动部队则不慌不忙地拉开距离,稳稳地兜着圈子。根据计划,他们的任务就是虚张声势,尽可能地牵制越军防空部队,吸引河内的注意力,支援袭击分队作战。这次海防佯攻,要求只带照明弹,不准装载导弹,所以他们还不能靠得太近,以免真的被越军火力击中。为了保证安全,电子侦察机跟在战斗机后面,磨磨蹭蹭地转着圈,捕捉着每一丝可疑的电波,找出越南雷达的准确参数,实施电子干扰,这样一来,佯攻就显得更加逼真了。飞机投下了大量的照明弹,顿时,整个海港一普通明亮如白昼,火光映得近百里内都可以看见。河内显然是上当了,周围机场的飞机紧急升空,赴海防参战。
而此时,河内以西,一群饿狼正悄悄扑来。
美军袭击分队和支援分队在老挝上空汇合后,趁着淡淡的月光,直向山西飞去,大腹便便的加油机紧跟在后面。直升机顶着风发出的响声显得比平时大得多,吵得机舱里的突击队员们一阵阵心焦。
西蒙斯率领的袭击分队具体又分3个组:
营救组,共14人,代号&ot;蓝色少年&ot;,由迈道斯上尉指挥,乘直升机在院内着陆,从事俘虏的寻找营救;
警戒组,共20人,代号&ot;红色车轮&ot;,由希德纳中校指挥,在院内着陆,从事建筑物的破坏和警戒;
支援组,共22人,代号&ot;绿色暗礁&ot;,由西蒙斯上校亲自指挥,乘大型直升机在院外着陆,支援前2组。
突然,直升机上的红灯亮了,这是在提醒大家,还有10分钟就要到达山西上空了。西蒙斯向队员们发出命令。大家迅速戴好装具,紧了紧腰带,把枪紧紧攥在手中,只等一接触地面,就迅速扑向目标。长达3个小时的低速低空飞行,整整飞了550公里,突击队员们早有点不耐烦了。
尴尬的结局
2时17分,东方海防港方向的夜空被照得通红。袭击开始了。
担任攻击任务的3号机首先离开编队,一边向左盘旋,一边下降;先导机也离开编队,分别向自己的空中待机位置飞去。a-1攻击机编队也开始在待机位置盘旋,随时准备攻击出现的越军目标。正在这时,c-130飞机投放了3颗照明弹,把整个战俘营照得如同白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