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把曹操骂到父祖,比骂本人在感情上更难接受。但是,曹操对陈琳如此的&ldo;恶毒攻击&rdo;,在打败袁绍后抓到陈琳时,却只是责备陈琳说:&ldo;你过去为袁本初写檄文,骂我也就行了,怎么往上牵扯,骂到我父亲、祖父的头上去了呢?&rdo;
陈琳赶紧向曹操赔罪,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是不得已而为之。曹操爱才,不但没有杀他,还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这是曹操不念旧恶的突出事例。
能够做到&ldo;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记他人小过失&rdo;的人确实难得,而为了雄韬伟略放弃个人恩怨更是难能可贵。由此看来,曹操还真是一个宽宏大量的英雄。
一个军事指挥员如果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为了一点区区小事,就不能容人而打内战;发现自己的部下有一点与自己不一致的地方,就使出一套整人的权术,其结果必然忘记战略目标,做出许多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这种鼠肚鸡肠之徒,是不能成大事的。
第二章 选将量敌:知己知彼的军事策略
审时度势 不失时机败吕布
审时度势是决策者必备的一种本领,也是衡量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古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最重要的就是因时而动,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敌我双方处于平静期时,应该趁机安抚民心,养精蓄锐,发展壮大自己,为将来的决战作准备。一旦出现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应该果断出击,万不可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曹操自从将吕布赶出兖州后,一直视吕布为心腹大患。但因忙于迎献帝、屯田事农、南征张绣等,无暇顾及吕布,对吕布主要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方针。
后来,吕布投靠了曹操,刘备也在曹操手下谋事。二人算起来还是盟友,可一件不愉快的事改变了这种局面。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吕布买的马被刘备部下抢走。吕布无法忍耐,乘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的机会,背叛曹操,重新和袁术建立了关系,并派遣中郎将高顺和鲁相张辽攻打刘备。
曹操考虑到要对付北方的劲敌袁绍以及其他异己力量,对于这次吕布的反叛,一时无暇顾及,一度打算只派出有限的兵力去对付,不想大动干戈。后因接受了荀彧、郭嘉和荀攸等人的建议,才又改变了主意。
曹操这年七月回到许都后,接到袁绍一封言辞不恭的书信。袁绍知道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打败,东边又有吕布之忧,而自己占据河北,地广人众,兵强马壮,人人惧怕,因此态度傲慢,言辞颇为不敬。曹操读完后,不觉大怒。众人不知就里,以为是同张绣作战不利所致。钟繇去问荀彧,荀彧回答说:&ldo;曹公英明睿智,决不会为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伤神费力,应该有什么别的事。&rdo;
荀彧于是去见曹操,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曹操这才将袁绍的信拿出来让荀彧和同时在场的郭嘉看,并问道:&ldo;袁绍不仁不义,我们本来应该起兵讨伐他,但力量恐怕敌不过,这如何是好?&rdo;
荀彧不同意先打袁绍。他认为袁绍虽强,但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最终必然被曹操所制伏,只不过现在时机未到。他建议曹操先打败吕布,然后再考虑进攻袁绍,认为如不先打败吕布,黄河以北的地方也不容易拿下。
郭嘉支持荀彧的意见,认为如不打败吕布,以后袁绍来攻时,吕布必然支援袁绍,那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建议乘袁绍正北击公孙瓒的机会,赶快发兵东征吕布。
曹操审时度势,结合谋士荀彧、郭嘉等的意见,认为先攻吕布,袁绍无法分兵来救;反之,若攻袁绍,吕布就会伺机而动,使自己陷入双线作战的危险境地。于是,他决定安抚汉中,然后再东征吕布。
他给马腾、韩遂等人去信,讲明利害关系,马腾、韩遂等果然按兵不动,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许都,侍奉献帝,实际上是充作了人质。这一步骤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于东征吕布的事,曹操征求谋士们的意见,还是有不少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袁绍虽一时无暇南顾,但刘表、张绣还在南面虎视眈眈。如果远征吕布,他们乘机袭击许都,后果不堪设想。荀攸力排众议,认为刘表、张绣刚在安众被打败,势必不敢再动,而吕布骁猛,又仗恃袁术相助,如果让他纵横于淮、泗之间,一些豪杰必然起而响应。现在乘他刚刚反叛、众心不一的机会,前去攻打,必然成功。
最终,谋士荀彧、郭嘉、荀攸的意见趋向一致,曹操感到非常高兴,决定立即起兵东征吕布。
曹操在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立即作出了东征吕布的决定。曹操人未动而先安四方,这才是成大事者的办事作风。
九月,曹操亲率大军向东进发。此时从前线传来消息说,吕布已经攻占小沛。刘备单身而逃,家眷都被俘虏。而且,果然不出荀攸所料,原来在泰山郡一带活动的地方军阀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都纷纷归附了吕布。曹操于是加快了东进的步伐,到达梁国地面时,同刘备相遇,于是一同东进。
这时,吕布已将所有兵力集中到彭城,打算在此固守。十月,曹操抵达彭城。陈宫向吕布献计说:&ldo;我们应乘曹军远来疲惫的机会,迎头痛击。这样,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取得胜利。&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