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更始军来到军营前,邓禹突然命令诸将擂鼓发兵!
更始的将士们原以为不见敌人动静,已经胜利在握,突然听到震天的鼓响,迎面就是勇猛杀来的邓禹将士,大家一下子就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邓禹将士早有准备,在战鼓的伴奏下,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杀敌。
这样,邓禹指挥自己的将士&ldo;鼓而并进&rdo;,把砍敌人艺术化了。
王匡等更始将士不堪打击,迅速败逃。
想来更始将士在战场上混也不是一天了,竟然不知道兵不厌诈,败了也活该。
更始将士在逃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职务越高的,跑得就越快。并不是职务高身体就好,而是他们的战马好,同时还可以边逃跑边呵斥别人让路,甚至可以命令部下保护自己逃跑。
面对越战越勇的邓禹将士,王匡等高级军政干部丢下部队,率先逃跑。
邓禹岂肯罢手,立即亲自率领轻骑兵穷追不舍。
更始的大将军刘均、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彊跑得稍慢了点,被邓禹的手下逮着,立即就地斩首。
邓禹大获全胜,俘获敌人众多,缴获兵器等军需物资无数,把更始的势力赶出了河东郡。
但是,邓禹并没有住手,当然也更不是像更始、赤眉的干部士兵那样趁着得势抢掠一番。他按照刘秀交代的工作预案,在安排部队休整的同时,迅速任命自己的祭酒李文为河东郡太守,同时把所有属县的县令、县长等重要干部全部更换,以便牢牢控制河东。
邓禹深得刘秀真传,也没有辜负刘秀的重托。至此,邓禹率孤军深入,他敢于胜利,败而不馁,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而且随即开展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打造了一块富庶可靠的根据地。
压力下的内讧‐‐更始&ldo;三王叛乱&rdo;
公元25年6月,已到弥留之际的更始王朝面对步步紧逼的赤眉和邓禹毫无办法,形势岌岌可危。
赤眉绕开洛阳进入弘农郡,从南线逼近长安;邓禹进入河东郡,则在北线威胁长安。
可以这么说,赤眉是大刀,邓禹是利剑,都能要更始的命。
本来刘秀的思路是在河北高调清剿地方势力,而安排寇恂守河内,冯异驻孟津,邓禹低调西进,待赤眉灭更始之后,自己再收拾赤眉的。刘秀早就看出更始要比赤眉先死,加之考虑到无论从军事上、政治上,还是道义上,从赤眉手里夺天下比从更始手里夺天下要划算,因此安排徒弟们对更始的各个动作都要沉稳一些,内敛一些。
但是,他的徒弟们建功立业实在心切,而更始&ldo;劣币&rdo;们又成色太差。在洛阳一带,冯异、寇恂灭了李轶,打得朱鲔不敢露头;在河东,邓禹把王匡、张卬、成丹赶跑,几个跑得慢的&ldo;劣币&rdo;还丢了小命。
这样一来,刘秀的这几个徒弟搅乱了更始的防线,也搅乱了整个战局,使得本来打算用主要力量对付赤眉的更始,现在不得不同时也要招架刘秀。
刘秀本人尚在河北,他的这几个徒弟已经加速了更始的败亡。
面对很快就要玩完的命运,更始&ldo;劣币&rdo;们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斗争迅速白热化。
不好意思,我们外战确实外行,但内战很内行!
不好意思,我们没本事治理天下,暗算同事、祸害老百姓的能力还是有的!
不好意思,我们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儿,大家谁也别指望我们多文明!
就在赤眉、刘秀这两把刀剑架在脖子上的关键时刻,更始王朝的核心层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史称&ldo;三王叛乱&rdo;。
当然,直接参与的当事人不止三个人。
更始的这&ldo;三王&rdo;是指:淮阳王张卬、穰王廖湛、随王胡殷。
张卬是个无能无义的狂徒,在河东被邓禹打败后,逃回长安,对刘秀的厉害和更始的窘境有了切身体会。为了准备后路,张卬找来一批关系很铁的&ldo;劣币&rdo;,私下商量何去何从。
他说:&ldo;赤眉军就在华阴,旦夕之间就能打进来。长安是一座孤城,说完蛋就完蛋。我们不如带兵在长安抢劫一把,先把自己的腰包填满,然后到南阳去,跟宛王刘赐等人联手发展。要是不顺利,我们就重回江湖当强盗,干老本行去。&rdo;
别奇怪,张卬就这个德行。同时,这也是他与其他更始&ldo;劣币&rdo;的正常水平。
对于这个恶俗的主意,廖湛等人表示赞同。
于是,张卬等人一起去见刘玄,汇报这个主意,要求刘玄跟大伙儿一起再干它一票。
哪知,刘玄对此坚决不同意。
刘玄倒不是胸怀大志,趣味高雅,也不是对战胜刘秀、赤眉存有信心,甚至不是感觉到这个主意太馊,太低俗,他是实在不想放弃眼前奢侈享乐的生活!
当了三年的皇帝,虽然在大事上谁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但是个人感官享受是实实在在的。特别是迁都长安以来,有酒肉,有歌舞,有女人,刘玄已经进入了角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放弃这样的生活,他觉得不是死到临头都不能答应!
况且,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刘玄目前也敢说硬话了,自己的老岳父赵萌等人是坚决支持自己的。所以,听到张卬等人报告这个馊主意,他不仅不答应,还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