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向左,邓禹向右‐‐谁的意见是对的
历史的复杂和时局的微妙在于,它上演戏剧往往没有固定的剧本,也往往时不时弄出点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刘秀派邓禹西进,目的主要是看笑话,待更始、赤眉打得两败俱伤时坐收渔人之利。而邓禹动作太大,在客观上帮了赤眉一把,更始把过多的兵力用于防范邓禹,就根本经不起赤眉拳打脚踢了。
这时候,赤眉控制了长安及周边地区。
最可怜的是长安及周边的老百姓,在经历了王莽的暴虐、更始的无道之后,又不得不再经受赤眉的掳掠奸淫,长期难以脱离水深火热。
邓禹深得刘秀真传,那就是治军治政先做君子,待人真诚。
他乘连战连捷之威,丝毫没有放松对部下的管理,严肃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爱惜百姓,秋毫无犯。
当地的老百姓受苦受难惯了,一见邓禹的军队就像见到亲人一样,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很多人强烈要求参军,每天来投军的数以千计。很快,邓禹的部队壮大起来,号称&ldo;百万大军&rdo;。
而邓禹本人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无论走到哪里都停车驻马,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安慰勉励。
男女老少聚集在他的车前马旁,大家一起话着家常,谈着生计,畅想未来,老百姓没有不拥戴邓禹的。邓禹成为老百姓的救星,名震关西。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十分满意,几次发文件给予他嘉奖和鼓励。
以忠实地记载史实而传世的《后汉书》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这样的画面:&ldo;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好百万。禹所止辄停车驻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rdo;
老百姓是如此朴素可敬,他们只要有饭吃,不受气就行了。
而再简单点,只要没有贪官污吏、地痞恶霸欺负就行了,甚至于吃饭的事,他们还可以自己想办法。
在中国做官又是如此简单,只要胸中有君子之心和人文关怀就行了,能干好事就干一些,不能干就在一边儿凉快,别胡来即可。
但是,很遗憾,官、民这两种本来可以很简单的角色,以及二者之间本来可以很简单的关系,经常被搞得很复杂,很混乱。
邓禹对此有深刻的了解,也做得很好。
刘秀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将做得更好。
目前,邓禹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手下的将领和关中豪杰纷纷劝他立即进攻长安。
但是,邓禹另有考虑,他向大家分析原因说:&ldo;不能马上打长安。我们现在虽然队伍庞大,但真正能打仗的少,前方没有可以依赖的粮草,后方也没有可以转运的物资。况且赤眉刚进入长安,士气正盛,财富充足。不过,他们毕竟是一群盗贼纠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并没有长远打算,虽然粮草充足,而事故多端,难道能长期坚守吗?现在上郡(治今甘肃榆林东南)、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安定(治今甘肃平凉)三郡地广人稀,粮谷丰富,牲畜众多,我们不妨北上休整兵马,利用那儿的粮食休养士兵,养精蓄锐,总能找到赤眉的可乘之机。&rdo;
不能说邓禹的主张没有道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既影响了时局和历史的进程,又涉及对不少人的评价,在当时和历史上还引起广泛的争论。
说白了,在邓禹大军是乘胜立即进攻长安,还是养精蓄锐伺机再打的问题上,分为鲜明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要找个地方歇歇,避开赤眉的锐气休息一下,瞅准赤眉的漏洞再打。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少,但有邓禹本人。
另一种就是要一鼓作气,立即拿下长安。几乎邓禹所有的手下和当地的支持者都这样认为,更重要的是,刘秀也持这种意见。
邓禹坚持自己的见解,率大军北上到栒邑(今陕西栒邑东北)。
邓禹所到之处,攻破赤眉将士的营垒,而有关郡县望风开门归顺。就连西河太守宗育也撑不住了,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公文等手续前来投降。
邓禹很高兴,也很得意,派人把宗少爷送往京城洛阳,向朝廷报告。
他这么做,当然是表示自己遵守纪律,尊重朝廷,同时多少也有点炫耀的意思:皇上器重我,我也不是吃干饭的!
这是邓禹的巅峰时期。
邓禹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先打长安的外围,收复长安周边的郡县,扩大战果,时机成熟再拿下长安是没有悬念的。
按照常理,邓禹的想法和做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由于赤眉向来不按常规出牌,或者说赤眉向来不知常规为何物,使得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让邓禹无法把握。
刘秀在洛阳,对长安一带的局势洞若观火,眼看邓禹没能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久久不打长安,而是持兵北上,他颇为不满。
关中未定,小邓你还磨蹭!
刘秀特别向小邓下达一道敕令,指示军机:&ldo;你作为大司徒,应该像拯救黎民的唐尧,而那些亡命的贼寇,简直就是暴虐的夏桀。现在长安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无所依靠。你要抓紧时间,迅速发动进攻,尽快收复西京,安定百姓。&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