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声要求,说自己愿意坚守志向,请求朝廷放自己回去,成全自己。
刘秀见他这个态度,觉得强扭的瓜不甜,就当场答应了他的要求。
就在这个时候,博士范升看不下去了,上奏认为周党罪当大不敬,应该严加惩处,以做效尤。
范博士是很有文学才华的,在上书里引经据典,说许由、巢父不应尧帝召唤,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人家尧帝和周王照样成就王道。而周党等人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徒有虚名,夸大求高,其实是大不敬。
他说自己愿意在云台下面跟周党考试,比赛一把治国之道,如果周党败了,就依法治他的罪。
刘秀看了范博士的上书,想想周党的言行,不由得感慨万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纷纭世事,不了了之。他立即把范博士的上书拿给朝廷核心班子成员看,同时下诏表明自己的态度,原文如下:&ldo;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许遂所志。&rdo;
太原周党跟伯夷叔齐一样,都是可以理解的,人各有志,各遂其愿吧!
范博士固然忠诚可嘉,但他不知道,刘秀雄主天下,无论对敌对友,并不想争一时之短长,而是要用极大的诚心招揽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人心。
老周接诏,立即带着老婆回到渑池,继续隐居,治学著书,颐养天年。
当地人敬重这位超凡脱俗的文人,立祠纪念,四时不绝。
再看几位高士的精彩表现,他们就像文化原野上的树,能够恣意生长,也说明生态良好。
刘秀称帝后倡导经学治国,也非常重视用经学来教育和栽培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在皇太子刘庄身上,刘秀寄予了自己全部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理念,给他安排的老师自然是要层层筛选,万里挑一。
有个读书人名叫何汤有幸担当此任,刘秀对他很满意,任命他为虎贲中郎将,专职给刘庄讲授《尚书》。
有一次,刘秀假装随意跟何老师聊起家常,问何老师的老师是谁。
何老师如实回答,说是桓荣。
这时桓荣年已六十多岁,正在大司徒手下担任一般文职干部。
刘秀求贤若渴,立即下令召见老桓。
桓荣很快赶来,刘秀请他马上就给自己讲授《尚书》。
这当然是桓老师的长项!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讲起来滔滔不绝,十分生动流畅。
刘秀听着非常解渴,非常过瘾,非常佩服,当即下令任命桓老师为议郎,赏钱十万,让他进宫专门教育太子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