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讲刘秀的最好的书 > 第686章(第1页)

第686章(第1页)

不好意思,朕耽误你们的时间了,这家伙不识抬举,你们打吧!

必须说明的是,刘秀在招降老隗的时候,始终对西州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压力。

招降作为和谈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武力杀伐为基础的,谈和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二,在微观的战术层面上,刘秀表现出非凡的决断力、指挥力和执行力。

近距离地看一下就会发现,刘秀用兵如神,往往是在这样几个方面下足了工夫,取得了成效。

1.深入调查研究敌我双方情况,知己知彼,决断精准。

刘秀精通儒学,熟稔社会,俯仰天地,体察人心,对社会人生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识,这使他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往往能够从大处、宏观处着眼,而从小处、微观处入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他打仗也是如此。

在平时的基础上,他每一次战斗都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敌人的背景、资源、部署、位置和动向,千方百计地掌握战斗的人心向背、山川地形、气候变化,同时有针对性地挑选自己的将帅,对自己的人马以及其他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

比如公元24年冬天,在派邓禹尾随赤眉军西进时,刘秀是极其重视,极其慎重的。刘秀就西进的战略战术,对邓禹也交代得非常清楚。

邓禹一开始也执行得很得力,所到之处打的是组合拳,军事攻伐和政治抚慰都很成功。

只是不久,邓禹自恃刘秀的器重和自己的谋略,自行其是,屡屡不能遵照刘秀既定的安排,连吃败仗。

刘秀虽远在洛阳,但对长安周边的政治军事形势洞若观火。不久,刘秀果断以冯异取代邓禹,很快掌握了西线的主动权。

邓禹先顺利后失利,冯异始终把握主动,以及赤眉军祸害长安,向东溃退都表明,刘秀对战争形势和敌我双方情况的了解判断,是非常精准的。

2.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要害。

打蛇打七寸,斩草要除根,说的不光是农家地里的活儿。

擒贼先擒王,说的也不光是部队剿匪和警察抓小偷。

哲学家说,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刘秀打仗,就善于把握敌人的要害,集中优势兵力搞定。

这几乎体现在他整个戎马生涯之中,即便公元23年6月血战昆阳时,他也这么想,这么做,并不例外。

在昆阳城西直接冲击莽军的指挥中枢,则是刘秀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敏锐地盯准了敌人的要害。

在此后历次战役战斗中,如果面对人多势众的敌人,刘秀就想办法指挥部队运动起来,把敌人的阵线拉开,再形成自己在局部的有利形势,形成相对优势的兵力,打击敌人;如果敌人较少,他也不会掉以轻心,调兵遣将,形成自己的绝对优势,集中打击敌人。

在他看来,所谓四两拨千斤,所谓以少胜多,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是不值得推广的。

3.灵活机动,兵以神速取胜。

水无常态,兵无常法。刘秀出手,对手往往还没有找着头绪,就被打得鼻青脸肿,或者脑袋落地,被砍得溃不成军,或者全军覆没,也难怪时隔将近两千年,人们还对他赞不绝口。

当年的昆阳血战,在费尽辛苦搬来千把个哥们儿赶到城外时,刘秀略施小计,安排一位联军战士伪装成从宛城赶来报信的信使,还故意把伪造的联军取得宛城大捷的信件掉在两军阵前。

狂妄而又虚弱的莽军官兵见信当然很是恐慌。

绝望而又恐慌的联军官兵知道了当然很是振奋。

至于刘秀率领几千个哥们儿从城东转到城西,渡河攻击莽军的指挥中枢,则是刘秀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得意之作了!

如果不是确有其事,谁也不相信刘秀敢这么做。

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这三千个哥们儿要旅游,就是最优秀的导游也带不好他们。但是,刘秀不仅这么想了,而且果断地这么做了,还做得很成功。

千古弈局,已成经典!

4.靠前指挥,身先士卒。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刘秀的满腹韬略和步步胜利固然来自于他深厚的儒学修养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但最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秉承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作风,不断地从实践中提炼认识,总结经验,形成战略战术,再不断地把自己的战略战术运用于实践,来修正完善,取得胜利。

表现在打仗上,刘秀常常亲临作战前线,直接指挥。

当然,登基之前,由于还是一介草民,或者一般干部,多是奉命行事,或者是被王郎之流撵着打,也就无所谓亲临不亲临了。但是,自登基之日起,直到剿平公孙述,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刘秀一边主持帝国初创时期无数的公务,一边亲临前线十多次,几乎亲自指教、指导、指挥了扁倒每一个割据者或者竞争者的战争。

有细心的史家翻看了刘秀当年的工作日程记录,不妨摘要罗列一下。

公元25年7月,刘秀登基的第二个月,派遣首批任命的干部大司马吴汉率领11位将军围攻洛阳,他亲临怀地指挥。

公元26年8月,刘秀亲自率军征讨五校。

公元27年正月,刘秀亲临宜阳,现场指挥制服收降赤眉军的最后一次战斗。紧接着3月,他又来到堵阳,指挥剪灭叛将破虏将军邓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