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晚清十大高手排名权威 > 第46章(第1页)

第46章(第1页)

&ldo;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我想翁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但翁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我说:&lso;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rso;翁说:&lso;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rso;我说:&lso;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rso;翁说:&lso;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rso;&rdo;

&ldo;爱国口号&rdo;下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整治对手,惨白的事实似乎是在嘲笑大众的智慧。

第44节:一扯后腿,二拆后台

(三)一扯后腿,二拆后台

翁同龢,是豪门子弟,应该是见过挥金洒银的场面的,但他对手里的公款有时却很抠门。

这不是好事,而是完完全全的坏事,甚至还是有罪的。因为他抠门的原因是整治政敌,场合是国防大事,后果是甲午战败。

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与此同时,对侵略朝鲜蓄谋已久的日本也派兵到达朝鲜,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而李鸿章面对此状,却无心应战,虽然有北洋水师这支王牌,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取胜的把握,而这一切又与翁同龢有密切关系。

十年前,中国的北洋水师在李的苦心经营之下,比日本水师强多了。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以举国之力,奋起直追,很快就赶上了中国。十年前那李鸿章一时兴奋竟命令他的北洋舰队在日本海上晃悠,甚至停在日本海岸秀一秀。当时,伊藤博文登上中国舰艇,东看西看,脸色苍白,黯然不语。而十年后呢?从1883年到1895年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增一艘舰艇,炮弹也是奇缺。定远舰上的巨炮炮弹只有一枚,镇远舰也只有两枚,其他小口径的炮弹也没多少。当时正向外国订购一艘快船,因资金问题而被迫中辍,结果此船被日本人购去,这就是日本战舰&ldo;吉野&rdo;号。战备品如此奇缺,又怎能不败?

那么,朝廷每年拨给北洋海军的五百万军费哪儿去了呢?《中国海军大事记》光绪十七年载:&ldo;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以银子解部充饷。&rdo;

丁汝昌作为海军提督据理力陈,现在我国海军战斗力远逊于日本,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五月,上谕说可以拨款,但到了秋天,还没见到钱。不得已,李鸿章亲自出马,上谕也只是以饷力极拙来敷衍。

而此时,只有以军机大臣、皇帝师傅的身份主管户部的翁同龢才有如此大的能耐,使拨款不能下来。其实买炮弹事情也是一样。当时德国的工程师汉纳根,作为北洋海军的顾问,他在甲午战前两年建议李鸿章购买德国克虏伯厂制造的大开花弹,以供战斗舰上的大炮使用。李鸿章已经签发了命令,但最后却没有实行,原因就是翁同龢不给钱,说那是没用的浪费。可笑的是,后来翁同龢竟然还是主战派。

翁同龢在此处处刁难北洋水师,说到底就是整李鸿章。而到了甲午之时,翁同龢对李鸿章的刁难,则对整个国家,整个时代产生了极恶劣的后果。

翁同龢和其手下文廷武、张謇等尽力鼓吹战争。其时形势,明理人皆知。而翁同龢却为一己私利而欲开战,实难逃众人公论。翁同龢因一己私利而与李鸿章结怨,以公谋私,个人愿望虽达,国家民族的命运却因此而备受挫折。翁之做法,恰恰反映了其政治才识的低劣,被黜也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翁同龢此后在政治舞台上也并没有待很久。1898年6月15日,翁被免去一切职务,逐回原籍,永不叙用。对此王照作诗一首:&ldo;当年炀灶坏长城,曾赖东朝恤老成。岂有臣心蓄恩怨,到头因果自分明。&rdo;其下注曰:及翁之死,庆王为之请恤,上盛怒,历数翁误国之罪,首举甲午之战,次举割青岛。太后不语,庆王不敢再言,故翁无恤典。王照在这里并没有为翁辩白,而是认为这正好是因果报应,是翁应得的下场。

第45节:得罪一个人,堵死一条路

(四)得罪一个人,堵死一条路

《蜷庐随笔》中记载了翁同龢的一句名言:&ldo;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rdo;翁的话让人毛骨悚然,这已不是是否主战的问题了。

在主战的背后,身为军机大臣的翁同龢,于中日交战之际,不顾国家安危,挟嫌报复,以私害公。对此《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为其立传时论道:&ldo;他因与李鸿章之间久怀宿怨屡谋报复,李鸿章不欲战而迫其战,在他看来正是挫抑之而困顿之的良好机会,又岂能放过?至于万一试而不效,淮军挫败,私怨虽报而国事已坏,则就不是翁同龢所着急的问题了。&rdo;可翁同龢为什么要整治李鸿章?

在《走向共和》中,光绪皇帝也对翁同龢说:&ldo;朕知道当年因李鸿章弹劾令兄翁同书一事,你们结下宿怨。但你们都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总要和衷共济才好,千万不可因私而废公。&ldo;大臣之间有私人恩怨非常平常,但是要皇帝亲自开口点明劝和,可见矛盾之深。那么他们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矛盾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