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还远在欧洲,它给埃及的第一个重大冲击,涉及到正待上市的当年收获的棉花的出口问题,因为棉花及其副产品,占埃及出口总额的百分之八十。前一稔棉花售价一蹶不振,人们希望这次大战会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给棉花市场带来繁荣。但眼下显然看到对德国、奥地利、捷克和波兰的出口已不可能,而这四国在1938‐1939年度曾购买了七万吨左右,约为埃及棉花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而且令人担心的是,英国实施的战时船运执照制度也许会妨碍欧洲中立国家的进货大大超过前一年度。因此有人主张英国应补偿埃及的损失。但是亚历山大的出口商希望至少有一部分棉花的售价要高于英国大宗购买的价格,他们拒绝埃及某些有关方面要英国全部买下本年新棉的建议;最后,他们缩小了要求范围,而是建议英国应买进无法售予大德意志和被占领各国的七万吨。在埃及政府保证按照10月25日的市价购买剩余棉花之后,棉价已开始上涨。 11月16日,英国政府答应购进七万吨。如果市价跌到11月11日的水平以下的话,这个水平,比起埃及政府规定的10月25日的基价来,已高出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但是埃及的棉商公会拒绝了这个建议。力争英国应按当时的价格购买,而从11月11日以来,市价又已上涨了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事实上,埃及的棉商并不把英国的收购建议当作是在困难关头的救急措施,而把它作为自己的发财之道,因为棉农早已按先前的低价行市把大部分收成售给这些棉商了。结果,英国和它的盟国比上一个年度增购的数量,除了补偿德国控制的市场的损失以外,还有多余,出售给中立国家的数字也同时增加了;算起来,在最近十年之内,只有一次超过了这一季每一英亩棉田的总收入。然而,不满情绪还是毫无道理地占了上风,埋怨不肯忍受盘剥的英国,对待埃及没有象给土耳其贷款那样慷慨大方;所以这个问题就成了颠倒黑白、进行反英宣传的话柄。
英国政府这时对待埃及军队的政策是要使之发展成为一支战斗力强的现代化部队,能够同英军合作以扞卫埃及;当时的设想是投入战斗的埃及陆军,只要当时的埃及政府同意,即可置于埃及英军总司令官的指挥之下。由于埃及尚未宣战,埃及陆军的指挥大权还没有移转,英埃两国部队之间的联络事宜仍由英国军事代表团保持着。代表团的建议并非经常受到埃及总参谋长;那位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者阿齐兹?阿里?米斯里的欢迎,所以首相不得已而于1940年2月初将他免职,表面上是给了他三个半月的病假。他被免职的首要原因是瞒不过埃及的舆论的,一位议员在议会质询,英国军事代表团是否有过越权的情况,内阁在维护埃及主权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月17日,首相偕同国防大臣和公共工程大臣前往英埃苏丹进行正式访问,自从1936年的条约恢复埃及在1924年以前对苏丹的权利以来,这样的访问还是第一次。由于这次访问本来是由英国驻苏丹的总督出面邀请的,所以在首相宣布行将出访的时候,埃及报纸为之喝彩,认为这样一来就肯定了埃(及)苏(丹)统一的民族主义纲领。首相和大臣们在访问期间发表的讲话,发出的电报,经报纸刊登以后,使民族主义的激情持续不衰。国防大臣号召苏丹港的埃及官员们不惜流出最后一滴血以扞卫尼罗河水(防御什么人则秘而未宣)。首相访问回来后在下院讲话的时候,把他的此次出访同穆罕默德?阿里帕夏1839年之行进行了比较,他说:&ldo;那时候,欧洲对埃及就是不公平。&rdo;有一家民族主义报纸居然进一步号召改变苏丹的地位,澄清英埃关系中这一&ldo;暧昧&rdo;之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德国人在挪威作战得胜和德国西线攻势的展开,埃及感到意大利的参战己在旦夕。埃及各城市共有意大利侨民六万人,无论如何,这批人的存在显然给敌人的谍报和宣传活动开了方便之门。4月间,在亚历山大港的一艘埃及船上捕获一名身藏炸药的匈牙利人弗朗茨?阿科齐,据供炸药是从热那亚德国领事那里得来的,准备在该船停靠的下一个港口马赛进行破坏;报纸上也说意大利的反英宣传,&ldo;为害之大,令人难以置信&rdo;。于是埃及政府颁布了法令,对犯有间谍、谋叛和散布颠覆性谣言罪行的人判处死刑;苏伊士运河设施被宣布为封锁地区;西部沙漠总督也已受权在必要时撤退距利比亚边界一百五十英里以内的沿海小城镇的平民。3月间,首相曾正式否认一则关于意大利重新提出同埃及商订友好条约的新闻报道,但是齐亚诺在他的《日记》中5月30 日这一天的记载里写着,当时已经调任埃及驻罗马公使的穆拉德?西德?艾哈迈德曾以自己的名义说他的政府终将宣布中立。尽管在5月间有过几次公开声明作了郑重保证,无如德国的捷报频来,轴心国的宣传奏效,致使阿里?马希尔,而且可以相信,还有他的国王,在日甚一日地采取一条重新保险的政策,力求避免同轴心国发生冲突,因为它们似乎已经胜利在望。在这一过程中,君臣两人受到埃及新闻界起劲的拥戴。早在6月,由于意大利的参战有剑拔弩张之势,新闻界即已开始扬言在当前的情况下,英军部队可能使用在法律意义上是中立的埃及境内的基地,发动对意大利的进攻,因而造成了条约中所未能预见的一种局面;各报普遍的结论似乎是埃及不宜采取攻势,除非它首先受到侵犯或者它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对于宣布开罗为不设防城市的拟议曾被详细讨论,但是有人声称,鉴于开罗作为一个交通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性,&ldo;某方军事当局&rdo;势必要以不切实际为由,加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