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上的两挺-134机枪的枪管转起来喷出一道火光,密集的子弹像高压水流一样喷出来,左右机翼下的双管12毫米也同时怒吼起来,把几个机枪手全部打成筛子,虽然他们穿着最好的防弹背心,但是架不住敌人火力猛烈。
地面上的警卫连遭到立体攻击,三名防空导弹手扛着红缨地空导弹就瞄准了直升机,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倾泻着自己的火力,三枚单兵防空导弹就发射出去,鬼子的飞行员看到地面有火光就知道大事不好,纷纷投下曳光弹进行干扰。
不远处的一辆前卫导弹发射车迅速启动跟踪系统,对着直升机所在空域就连续发射了四枚导弹,前卫导弹一枚接一枚发射出去,发射车后是一片火光,发射架打空了,导弹发射车一边倒车准备开出机枪射程,一边由车上的士兵发射烟幕弹掩护导弹车撤离,车后的士兵迅速拿出备用导弹装填。
另一辆载有ty-90导弹的吉普车转动导弹发射架,把四枚导弹两发一组的齐射出去,导弹如闪电一般飞出,连续双发命中了两架直升机,被导弹击中的uh-1直升机着着火从空中摔了下来,爆炸后燃烧成一团火球,前卫导弹发射车也击落其中一架飞机,三架uh-1一看低空危险马上一边盘旋一边拉起来,还不时的投放出干扰弹。
&ldo;快点开过去,直升机在那。&rdo;附近的一支低空导弹连快速的沿着公路前进,他们驾驶的是轻型卡车,车上装的了是铠甲防空系统,俄制的导弹射程远,可以从十几公里外发射导弹击落飞机。
&ldo;目标锁定。&rdo;火控雷达员报告完以后,紧盯雷达屏幕,红外跟踪仪也锁定目标,车上的六枚俄制导弹进入待发状态,车上按下发射钮,导弹两枚一组的就打出去,三架刚刚爬高到一千米的直升机忽然看到地面上闪起更多的更大的火光就知道不好,纷纷释放出所有的干扰弹,结果还是被密集的防空导弹击落。
地面上的日本步兵一看返航的交通工具没了,空中火力掩护也中断,马上像被围困的野兽一样,做出最后的挣扎。
&ldo;准备火箭筒,向敌人射击。&rdo;鬼子兵的连长用无线电叫喊着,几十个兵一起把背在身上的单兵火箭筒拿出来,瞄准中国守军的阵地就来了一次密集射击,三十多发火箭弹一发跟着一发落在警卫连的阵地上,炸的一线守卫人员都不敢动,火箭弹爆炸的破片到处乱飞,打伤了不少没隐蔽好的士兵。
&ldo;所有车辆撤离,向有火光的地方射击。&rdo;邵振勇在指挥车上一看鬼子火力凶猛,就没敢轻易派吉普车出击,十几辆吉普车一起倒车,车上的机枪榴弹器一起打过来,鬼子的步兵一看吉普车在几百米外,他们只要用步枪胡乱的开火,几辆吉普车的玻璃被子弹击碎。
鬼子打了一组火箭弹以后,见中国部队的防线依然存在,步枪机枪依次开火,显示出他们的存在,夜幕中曳光弹打出一道道优美的火线,警卫连的一个步兵排在遭到航空火力打击和火箭弹的打击以后,伤亡过半,但是给警卫连其他排组织抵抗赢得时间,防空导弹发射车都行动起来,把空中最后一架uh-1击落,最后士兵们进入阵地,架好榴弹器对准鬼子兵藏的地方一顿猛打。
鬼子也不白给,六十人带了一百二十个单兵火箭筒,结果发现守军实在难以击退,干脆把所有的火箭弹全部打出去,这东西可是以前给吉普车轻装甲车预备的炸导弹车也可以,不过他们没有多少支援火力,全部依靠火箭弹的猛烈轰击,才在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
一个排的警卫部队跟鬼子拼了个精光,鬼子的枪榴弹一打就十六十枚,噼里啪啦的一炸,没处躲没处藏,在躲过火箭弹的攻击后,剩下的几个兵又遭到枪榴弹的密集射击,第一道防线彻底失手。
鬼子兵的上尉连长一看中国军队阵地内没人,端起g-36步枪就从地上爬起来,叫喊着向导弹营警卫连的战车防线冲过来,吉普车上的十几挺机枪一起向鬼子冲锋的队伍还击,依仗机枪射程优势发挥火力,并且边打边退,吉普车的驾驶员慢慢的保持的倒车形势,鬼子的脚步加紧的追,吉普车慢慢的往后退。
一排吉普车各自用车顶的机枪向鬼子所在的地方扫射,因为缺乏夜视器材,他们只好打开探照灯进行射击,鬼子的夜视镜在遇到强光也被迫停止使用,几十支g-36一起向吉普车所在的位置开火,可吉普车是倒车射击,边打边退。
&ldo;好,就这样倒车,保持速度,武器操作员给我打。&rdo;邵振勇坐在指挥车内,看曳光弹你来我往的飞来飞去,鬼子用曲瞄射击不停的发射枪榴弹,可发射的密度大大减少。
&ldo;邵振勇,出了什么情况,怎么不见你报告情况,现在怎么样了?&rdo;辛胜看打了几分钟,警卫连不见冲锋就是往后退,心里有点着急,他想如果打不过敌人的渗透部队,还不如转移导弹部队,自己不是反空降反登陆营,只要保证导弹安全就可以,中国这么大,渗透几个鬼子还不好对付?为了保护自己,上级派了一个陆战队营,其中有两栖坦克连、两栖战车连,和一个轻型突击连,现在这里枪声大做,自己也向周围部队发出警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增援的路上。
&ldo;我们正全力反击,鬼子来多少人不清楚,没有太重的装备,只有火箭筒,枪榴弹也很多,一排伤亡很大,我正组织火力支援排反击。&rdo;邵振勇向营长报告完,又催促支援排,&ldo;你们磨蹭什么呢,发射云爆弹。&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