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中,大殿内。
赵桓正在处理手中的政务。
自从二月开春,整个大宋的重心,就从年关的欢喜转变为地方上的春耕。
农耕是天下之本,是国朝的第一件大事,为此赵桓都亲自下田示范,以身垂范,让天下官员知道农耕的重要性。
赵桓还召见政事堂,和政事堂的宰相们安排了各州农耕的情况。
一切的事情,都为春耕让路。
赵桓进一步的休养生息,加上陈东的御史台彻底组建,且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总体上吏治在转好。
这是不折腾的好处。
实际上很多政策,都是基于出了什么问题,才会做出调整。
在封建时代,皇帝大多数的政策,都是基于想要办成什么事情?
比如要对外作战,朝廷如果有钱有粮,就只需要征兵作战。问题是每一次大战,都要消耗无数的钱粮,所以就会有诸多税收政策,或者是安排徭役。
亦或者皇帝为了一己私欲,要微服私访,或者是要搞什么泰山封禅,以及有什么奢靡享乐的,这又需要大量的钱。
需要钱,朝廷就要安排政策抓钱。
也就加重了百姓负担。
赵桓如今的施政,都是在尽力减少百姓的负担。
相比历朝历代,大宋朝的财政是最宽裕的,一方面是朝廷鼓励商业展,另一方面是大宋朝的帝都物流成本非常低。
东京城没有任何的战略纵深,不像是在关中,有各处关卡防御。
没有战略纵深的好处,那就是一条条河流途经,不论是北方,亦或是西南、关中、东面和南方的物流,都可以轻易运输到东京城。
物流的通达,使得财政更加宽裕,否则北宋年年送出岁币,还负担着巨大的冗官开支,朝廷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赵桓翻看着地方上奏报的诸多消息,一一批阅处理。
在赵桓忙碌时,黄经走过来道:“陛下,有康王安排的人送回书信。”
赵桓吩咐道:“呈上来。”
黄经取出赵构撰写的书信,递到了赵桓的面前。
赵桓拆开后一目十行的往下看,看到了赵构一直在段和誉的身边,煽动段和誉搅动高氏内斗,看到了高明顺杀高明清和高顺隆等人,更看到了高顺贞杀高祥明等一众人。
赵构的书信中,把接下来的诸多事情也一并阐述了。
整个计划,非常详实。
计划在一开始,只有一个大方向,无法真正明确,因为计划推动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
到了后期,已经是收官阶段,也就是按部就班了,因为到了后期大势已成,不会出现什么变故了。
赵桓心中思考着对大理国的策略。
按照赵构的计划,必然是段和誉挡不住高氏的人,最后派人求助。
赵桓要安排人去大理国,不仅是负责平定叛乱的,更要让大理国归顺大宋,成为大宋的一份子。
简而言之是要吞并大理国,要顺理成章办成这件事,去大理国的人就必须有足够的手段。
不等单纯是打打杀杀。
军事都是政治的延伸,一切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的。
赵桓吩咐道:“来人,通知枢密使宗泽,政事堂辅李纲、次辅杨时来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