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李定国攻打广州那一战。
虽然很大原因,是因为李定国太当人,受不了拷问人性,而导致战略的大失败。
但其中还有一个极大的原因便是郑成功虽和李定国约好了夹击广州,最后却爽约了。
即便隆武帝死了,其弟弟绍武帝也在广州死了。
郑成功还是坚决的想拥护唐藩为帝。
十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广泛寻找着传说中隆武帝死时流落到民间的幼子。
将唐鲁之争,唐桂之争延续了下来。
他不愿意接受鲁王一伙,而是想吞并鲁王,但由于清军强大,只能维持同盟关系。
唐桂之争,则更剧烈,当初绍武帝占据上风,但让李成栋偷了广州,永历皇帝因此才捡了便宜。
所以,郑成功是决计不肯为永历卖命的。
而李定国,却是给永历做事的。
李定国想的挺好。
一旦拿下广州,他们两方势力确实连在了一起,有利于抗清大局。
可是他也不想想,到时两边势力该怎么相处。
郑成功作为隆武亲封的国姓爷,他能脱离唐藩的背景吗?
而大明党争又甚。
于是依旧互相倾轧,消耗了对建奴的实力。
小小的半边天下,他们差点分出了四个大明皇帝,都在互相争夺大明正统。
而建奴却是一个统一的朝廷。
不输,才是怪事了。
不过。
也不能完全怪郑成功。
毕竟大明一朝,臣子站错位置后,那个不是万劫不复?
不是每个皇帝都叫李世民。
如靖难,支持朱允炆的臣子,下场都是什么?
族诛!
妻女家眷,入教坊司,世世代代贱籍!
要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于谦。
昔日力挽狂澜,对大明社稷有再造之功。
然而,夺门之变后,他便是被抄家诛杀!
郑成功敢相信永历朝廷,那才是有鬼了。
于是,郑成功虽然坚持抗清,死都要抗清,但就是要保持独立。
他与李定国志同,但道不同。
坚持——大明要光复,得在唐藩手里光复,在隆武帝流落民间幼子手里。
李定国虽然军事能力很强。
但政治能力和情商,实在不够。
从一开始,他对郑成功的期待就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新会一战,夹击广州一战,才会那样的无可奈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