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个在历史是据有很大争议的人。大明朝廷觉得他该杀,而建奴却把他吹捧成,是唯一能拯救大明的人。而真正对建奴造成伤害的毛文龙,袁可立,刘爱塔等却被满清抹黑成了碳。
所以历史这个东西,你看乾隆修的《明史》,其实跟看我写的小说一样,性质没有任何区别。
崇祯元年,袁崇焕在内阁大学士钱龙锡的举荐下,再次被朝廷启用。崇祯皇帝授予他兵部尚书衔,右副都御史,都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并赐尚方宝剑。可谓是集生杀大权于一身的蓟辽王。
大明全年近一半的税收都归他调度使用。明军最精锐的边军都受命于他。其结果就是让马奇诺防线的命运提前了三百年问世。
大明崇祯元年七月二日,袁崇焕回京述职。崇祯皇帝于平台召见于他。袁崇焕对崇祯皇帝信誓旦旦的说,五年就可平定辽东。崇祯皇帝信以为真,对袁崇焕大加赞赏。并赐其玉带以示嘉奖。
结束了召见后。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收复辽东,可有具体策略?”
袁崇焕回答道:“我这样说只是为了安慰陛下而已。”
许誉卿说:“陛下英明,怎么能诓骗了之呢?若五年期限一到没有成效,岂不是欺君之罪?”
袁崇焕:“就算打仗五年收复不了辽东,改招抚不就得了。若对方觉得招抚二字不好听,就说议和就是了。”
许誉卿:“我好像记得你当年也对熹宗皇帝说过,只要给你足够的粮饷,你一个人也能守住山海关。你还真是赌徒心态啊。”
袁崇焕:“此乃袁某的做官之道。赌银钱乃小道尔,大丈夫当赌登阁拜相。”
许誉卿:“我没你那么大的气魄。我觉得你还是先与陛下委婉说明保险一些。”
袁崇焕:“谢公实兄好意。”
回过头来想,袁崇焕觉得自己当时说的有些简单了。他得趁此机会,再向崇祯皇帝要点东西。于是他便上奏说:“五年平辽的计划虽然艰难。但是陛下信任臣,愿意将此重任交于臣,臣无论如何也要完成此事,才不负陛下对臣的厚望。”
“但是在这五年内,户部必须要保证我粮饷不缺。工部要保证我的军械甲胄齐备,及铳炮的供应。吏部要保证调派得力的官吏协助与我,当然对于不配合我的官吏我有权撤换。兵部必须保证抽调得力将领和招募精壮士卒。只有朝廷的全力配合,才能完成收复辽东的大业。”
于是崇祯皇帝还真的答应了袁崇焕的所有要求。让四部尚书必须全力配合袁崇焕的平辽计划。每年平均六百万两的粮饷,最多时达到了一千万两。就这样一步步的把大明王朝拖向了毁灭的深渊。
大明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宁远城中的四川兵和湖广兵以讨要所积欠四个月的军饷为名,发生哗变。随即其余十三个营的士兵也起来响应。
随即攻入官衙,将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于谯挟持。索要欠饷。
八月初,当尚在京城的袁崇焕得知消息后,便快马加鞭的赶回宁远。袁崇焕赶回宁远后便与兵备副使郭广密谋。设计逮捕了带头哗变的张正朝、张思顺等将领。并将带头哗变的十五个将领统统斩首。随即平定了这场兵变。
其实此次兵变源自于崇祯皇帝取消矿税,茶税,商税后的连锁反应。军队都已经四个月没发工资了,不哗变才怪呢。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什么只有四川和湖广的客军会欠饷哗变呢?辽镇的其他士兵难道欠饷就不哗变了。
正所谓贼过如梳,兵过如篦。明朝的客军一般都不受临时驻地的官员和百姓喜欢。当然这些客军时常也会对当地的百姓进行骚扰。自然就很不受人待见了,遭到排挤更是常事了。特别是在这军头林立的宁锦之地。本地军阀怎么能让外来军队分自己的蛋糕呢。
袁崇焕之所以在辽镇军头中有这么大的威望。是因为他一直奉行,“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政策。”把整个辽西走廊打造成为专属于辽镇军阀们的乐土。
崇祯皇帝几乎将大明全年税收的一半都用于辽镇的建设。袁崇焕的平辽政策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年用几百万两的银子,沿着辽西走廊修城筑堡,一直修到沈阳去。就算收复辽东了。
这个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谬的政策,却得到了大明朝廷的全力支持。因为明军野战打不过建奴,只能依城据守。然后以炮火杀伤敌人。用修城筑堡的方式压缩建奴的生存空间。却不想城是死的,建奴是活的,最后被围困致死的却是自己。
如此沙雕的战法正是出自袁崇焕之手。还经历了两次实战的检验。一次是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二是天启七年的“宁锦之战”。这两场战斗都是袁崇焕指挥的。据说都是大捷。还硬是说人家老奴酋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被红夷大炮轰死的。不想想那个时代的炮弹可是实心的铁球,真被击中了的话,不是当场死亡就是缺胳膊少腿了。哪能去蒙古草原溜达一圈回来再死的说法。
其实那两次大战,准确的说是两次守城战。只是守住了城池,没被建奴攻破而已。就厚着脸皮上报大捷。袁崇焕因此还被吹捧成了建奴克星。就连后世有些人也认为,若崇祯皇帝没有杀袁崇焕的话,明朝是不会灭亡的。一个在老奴酋死后还派人去吊唁的人,能五年平辽?谁信啊?
为什么袁崇焕被处死后,那么多辽镇军头为他喊冤。是因为朝廷每年拨发的几百万两银子修城筑堡。如此大的工程,辽镇的各级官员将领至少要贪污一半。
修完了城堡就用来安置辽东难民屯垦。产出的粮食用来养活辽镇兵马。把辽民变成了佃农,把士兵变成了家丁。当然还得向朝廷索要不少粮饷。自此辽镇的各军头就变成了圈地的地主。
辽西走廊又地处蒙古和辽东的交汇之地。贩卖马匹,皮货,山参,药材,粮食,食盐,布匹等行商众多。虽然明廷有令禁止通商辽东。
让执法者去管理执法者其结果就是,辽镇的将领多参与其中谋利。以祖家为首的辽镇将领逐渐演变成了军阀。最可笑的是,袁崇焕死后,这个政策竟然没有一点改变。
如果袁崇焕真的每年用六百万两银子来练就强军的话。估计辽东的那点建奴都不够屠的。
袁崇焕作为一个文官出身,根本就不懂得练兵,更别说带兵打仗了。此处有人肯定会出来抬杠。别不服,若同样每年六百万两银子的军饷,让戚继光来练兵打仗。我敢说他能从辽东一直干到莫斯科去。
别跟我说什么“关宁铁骑”,历史上的明朝根本就没有“关宁铁骑”这个名称的兵马,有的只是“辽东铁骑”。但是“辽东铁骑”是李成梁训练的。
其要义就是以家族子侄带领的亲信家丁为核心,装备甲胄齐全的马队。他们只效忠于家主,没有家国民族大义。他们之中很多都是蒙古或者女真人。老奴酋努尔哈赤曾经就是李成梁的家奴,也是辽东铁骑的一员。其实八旗兵马的编制就是借鉴了“辽东铁骑”的。而这样的练兵方式被祖大寿,吴三桂等人传承。最终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辽镇军阀。
祖大寿投降以后。吴三桂召集了剩下的“辽东铁骑”,驻守山海关和宁远城。才有“关宁”一说。此时只是被称为“关宁军”。没有铁骑一说,因为这时的吴三桂手里没剩多少骑兵了。所谓的“关宁铁骑”一说,乃是源自于末代包衣,查某庸的小说杜撰而已。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