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瑜伽持戒对应的是什么器官 > 第25集本(第3页)

第25集本(第3页)

我说「你再想想看」,这个时候我就给他开导一些佛法的因缘观,差不多讲了三十分钟左右,三十分钟也不是很久,讲完以后他心开意解。

他告诉我说:奇怪,你跟我讲这个道理我都知道(呵),我都知道,但是你跟我讲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一样。后来我就知道当局者迷,你自己跟妄想打成一片的时候,你自己容易颠倒,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很重要,所以说修行为什么要同见、同行的善知识,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善根,但是我们的内心也有烦恼,诸位要知道我们是有烦恼的众生,这个烦恼是潜伏在内心的深处,既然有烦恼,有因缘的刺激它就会出来活动。

谁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谁没有障碍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善知识不加以适当的帮助、开导、安慰,他可能就会因一时的颠倒而退转,前功尽弃。

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天台小止观》警告修行者:初学者你不要一个人住,你一定近善知识,依止大众僧团,依止同见同行同梵行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修行,整天唱歌跳舞心外求法,你都感觉不出你的烦恼;但是你真实要修行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就很容易把你内心深处的烦恼逼出来,逼出来的时候,你自己会颠倒,你自己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自己就觉得不对劲,修行不得利;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用清净的法语开导你就变成非常重要,旁观者清,他这个时候,在你正念跟烦恼打成平手的时候,他适当的拉你一把,这个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条戒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我有障碍,你拉我一把,你有障碍,我开导你、我拉你一把,这样子大家依众靠众,大家都得到增上,这条戒是这样的意思。

庚三、不施财物戒

辛一、有违犯

壬一、染违犯

前面一条戒是属于内心的忧恼、内心的障碍;这个地方是色身的障碍,就是物质的匮乏,这当中分两科,壬一是有违犯,这当中先看第一科的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正来希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就是这个菩萨他有足够的物质,换句话说他有布施的能力,「有饮食等资生众具」,有饮食或者日常用品多余的资具,你除了自己用以外,你还有一些多余的饮食资具。这个时候「见有求者」,这个地方的见跟前面的见闻觉知有所不同,诸位要知道,这个地方的见是只有眼睛亲自所见,就是一个现量的境界,不包括听闻。

就是有一个众生他现前,可能是乞丐、或者是贫穷的众生,他希「求饮食等事」,他正式开口,用口业来向你乞求、或者用身体的动作来向你乞求,他很明显的表达希望向你乞求饮食资具等事。

这个菩萨怀着嫌弃,或者是看不起对方、或者怨恨对方的心情,「而不给施」,不把这个饮食资生多余的资具布施给他,这样子就犯到我们的菩萨戒。这地方当然包括我们出外的时候,只要看到乞丐,乞丐的现前,我们有多余的零钱也应该作一些施舍,是这个意思。

壬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

就是一时的懒惰懈怠,这样子不是怀着瞋恨心,非染违犯。

这个地方的「障布施摄」跟前面的「障布施度」有所不同。

前面的「障布施度」,古德把它排在摄善法戒,生善,所以他偏重在内心的功德,既然偏重在内心一种施舍心的栽培,他的所缘境就比较广大而无所简别,主要的目的是在假借布施的因缘生起内心施舍的心;

这一条戒的「障布施摄」,祖师是把它判在摄众生戒,它是偏重在摄受众生、广结善缘,所以这一条戒你一看就知道它施舍的所缘境都是有特定的对象,刚开始是有恩的众生,然后是忧恼的众生、财物匮乏的众生,所以这个地方的施舍是偏重在广结善缘,所以它有特定的对象。

诸位可以把这一科的「障布施摄」跟前面「障布施度」的戒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得出来。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现无有可施财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来求者王所不宜,将护王意;若护僧制:而不惠施,皆无违犯。

开缘有五种因缘:第一个「若现无有可施财物」,就是菩萨本身实在是非常的贫乏,没有多余的东西来布施。

「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不如法物就是这是一种非法之物,它会引生我们内心的罪业,比如说他向你乞求刀杖、弓箭、毒药等等,他向你乞求的东西,很可能会引生对方杀盗淫妄的罪业的,这种不如法物都不应该给与的,因为它会引生内心的罪业;或者说他所乞求的是「所不宜物」,这个地方指的是会引生他色身的病痛,比如说他有糖尿病,他向你乞求糖果,你就不应该给他了,这个会对他色身产生伤害的。

对他的身心有伤害的东西,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依止智慧的判断,来判断给不给。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这是一种对治。比如假设我们今天出外看到乞丐,但是你知道这个乞丐根本就不是真的乞丐,他有钱得很,他是一个职业乞丐,他只是为了增长他的贪欲、好逸恶劳而来做乞丐,这个时候我们不给他,为了对治,不要增长他的贪欲,这样子菩萨是依止希望他进步的心情,调彼伏彼,这种情况可以不给。

「若来求者王所不宜,将护王意」,这个可能是国家法律不允许的,这样布施的行为是法律所不许的。「若护僧制」,这样布施的行为是僧团制度、在戒律当中所不允许的。而不惠施,皆无违犯。

这一条戒是财物的布施,我们也可以作一个对比,我们看第十九页「不施其法戒」,我们把它念一遍:「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一条的「不施其法戒」,祖师把它放在「障布施摄」,属于生善,摄善法戒;这一科「不施财物戒」,祖师是把它放在摄众生戒。

这个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它的差别,布施佛法属于摄善法戒,布施财物属于摄众生戒,这个地方诸位可以想一想。这个地方应该是这样讲,就是说我们摄受众生有方便跟真实,财物的布施属于方便,其实财物的布施不能够给众生究竟的安乐,但是佛陀也鼓励我们对众生及财物的布施。

为什么呢?因为你把财物布施给他,你能够跟他广结善缘,广结善缘,这个财物的布施扮演着重要角色,你有这样财物的布施以后,你跟他广结善缘,你后面再为他说法,这个时候就容易得多。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站在一个菩萨的角度,真正给众生得到利益的是弘扬佛法,开启他的智慧,但是你必需有前方便、必需有前方便,否则你度化众生有困难。我发觉我的师父这个地方做得很厉害,你看他老人家就做一些小书签,书签要做得非常漂亮,像是铜做的、像是镀金的那些有莲花的书签,有信徒来,他就送给他一个,他就起欢喜心,有欢喜心,他对你的印象好,你跟他开示佛法他能够接受。

你说一个众生来,比如我们说两个众生,你给他一个书签跟没有给他书签,你跟他讲佛法感觉不同(呵──),因为佛法的功德,他可能来世、或者是来生才看到,你给他一个书签,他现在马上感觉得到。我发觉众生是习惯偏重在现世的安乐,一般人是这样,一般人都是比较没有远见。所以我们就必须恒顺众生,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所以财物的布施虽然不是菩萨道的重点,但是它能够在菩萨道当中扮演一个方便法门,诸位如果有志于有一天要摄受众生,那你就是要注意这个问题。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