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就都将眼睛看向秦峰指着的地方,非常认真地听着秦峰继续往下说。
“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奉橘帖》上的字,是不是笔锋特别的刚劲有力,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是!”
看得比较清楚的宾客都齐齐回答道。
得到宾客的确认之后,秦峰又继续说道:
“那就对了,这恰好就是这幅《奉橘帖》的破绽。”
此话一出,所有人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听得云里雾里的,一时搞不清楚秦峰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本来这字就挺有大师风范的,怎么就是它的缺点了呢!
“秦峰,你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搞得我都有点听不太明白了。”
“就是啊,这字写得如此之好,不正是像王羲之这样的大师才能写得出来的吗?怎么就是破绽了呢?”
“可不是,您这说的也太牵强了吧!”
“对啊,这《奉橘帖》跟我之前看到的王羲之的真迹笔锋都差不多啊,怎么就是假的呢?”
“我都有点懵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行啦,你们这一个个的张嘴问,还让不让秦峰继续往下说了。”
一个宾客主动开口打断了这些人的话,重新把话语权又转交到了秦峰的手上。
秦峰看到大伙的脸上都挂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便不卖关子,笑着继续说道:
“王羲之先生的《奉橘帖》虽聊聊数字,但各显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
“寥聊数字,却令人回味无穷。”
“他在创作这幅《奉橘帖》时与“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较,笔意更为活脱。”
“所谓“活脱”除与中宫宽、略倾斜有关外,更源于笔致的丰富和结字的巧妙。”
“而笔致的变化则来自用笔的轻重提按与转笔调锋。”
“喏,你们看,就比如这幅《奉橘帖》里的‘三百枚’这三个字,它的的轻重是不是有种刻意而为之的嫌疑。”
“一般大师在落笔之前,他心里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所以下笔都是按照自己想的方式来书写,毫无顾忌、潇洒挥笔,字体看起来会更尤为自然一些。”
“但临摹者却不同,他们全然是按照别人的方式来下笔的。就算是再强的临摹者,他都无法真实的感受到大师们当时书写的意境,所以往往在巧妙还原真迹的时候,经常会不经意间地为了突显大师们一贯书写时常用的行如流水、刚劲有力的落笔风格而故意加重了力道。”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再好的临摹大师也永远无法超远书写大师真迹的原因。”
“不过,临摹者里也会有天赋凛人与菜鸟之别,优秀的临摹者一般很少会能让人看出破绽来,就算是再厉害的名人的确也很难看得这其中的差别来。”
“所以,我们在收藏古董字画的时候,除了要了解作品以外,也要熟悉它的作者。”
“这样,才能让你对这幅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算再高级的赝品想混淆你的视野,你都能火眼金睛般地看出它的破绽来,防止被赝品给骗了。”
听秦峰这么一说,众人瞬间也发现了这三个字下笔时有那么一点过于用力了,看起来有点不太像秦峰刚才介绍王羲之书写《奉橘帖》时的笔风。
由此可推断,这幅《奉橘帖》的的确确不是王羲之老先生的真迹,而是一幅还原度极高的赝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