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称是,现场的气氛更加的和谐。
——
苏泽已经通过随从的上报得知了群臣的做法,他倒是没有责怪政务堂,没有及时称王是自己疏忽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
篡位也是有基本法的。
主要的程序,还是要参考西汉末年的大儒王莽。
先封王,然后再加其他的赏赐,最后再举行禅让。
按理说,在苏泽攻下雁门关的时候,就应该准备称王了。
他不进步,下面的群臣怎么进步。
最简单的一点,如今立下功劳的大将们,很多已经可以封个公了,但是苏泽现在还只是个郡公,要怎么封他们公侯?
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当然没有任何的退路,只能一步步的走下去了。
苏泽只是忍不住感慨,“吾本洛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称王就称王吧,这也算是给手下人一个信号,给天下一个信号。
称王之后,就可以裂土封国,自己做很多事情,进行人事任免和改革都会方便很多。
但是国号是什么呢?
苏泽一时之间也有些犹豫。
算了,这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吧,交给那些儒生和礼官去慢慢掉书袋吧。
但是这一次在讨论苏泽封王的时候,群臣提出的另外一件事,却让苏泽有些头疼。
“汤武革命”的问题。
这是事关正统性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未来国家统治成本的问题,当然是要早做准备。
甚至可以说,国统问题,在争霸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国之中,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蜀汉则自承汉统,在法统上东吴最吃亏,所以东吴的国力也是最弱。????法统性关系到了人心向背,关系到了天下人的认同感,还关系“得国正不正”的问题。
得国不正,享国就短。
得国正,享国就长。
苏泽怎么也不能给子孙埋雷。
汤武革命说,就是这么一个横穿了千年历史的大雷。
这个雷一直到宋明都没有能完全争清楚。
汤武革命,起源于汉景帝时期。
当时的两个大儒,黄生和辕固生,当着汉景帝进行了一次辩论。
黄生认为汤武并非是受命,而是篡弑,他说:“汤、武非受命,乃杀也。”
对此辕固生反驳道:“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即是说汤放桀、武王伐纣顺乎天、应乎人,是地地道道的“革命”,不是篡弑。
但黄生却非常固执,反对这一点。他说:“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
这句话会所的是说君主再怎么昏庸也是君主,臣子再怎么贤能也是臣子,不能推翻君主,就像帽子再破也不能穿在脚上,鞋子再新也不能戴在头上一样。
辕固生使出了大招,他说道:“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意思是,那么汉高祖取代秦朝也是不应该的了?也是篡弑吗?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问题。
眼看着这场辩论要失控,汉景帝及时下场。
用一套“历史文本不具备现实意义”,将两人的争论搁置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