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能够做到,有的人就做不到。像曹操说:&ot;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ot;他怎能做到这一步呢?
说到这里,就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没有研究过伦理学,不知道怎样给道德下定义。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ot;毫不利己,专门利人&ot;的人是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到了曹操那样,就算是坏到了顶。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
第二部分1 走运与倒霉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ot;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ot;老子的&ot;福&ot;就是走运,他的&ot;祸&ot;就是倒霉。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ot;爬得越高,跌得越重。&ot;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ot;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ot;,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ot;固一世之雄也&ot;,怎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ot;而今安在哉!&ot;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ot;特色&ot;,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ot;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ot;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第二部分2牵就与适应
牵就,也作&ot;迁就&ot;和&ot;适应&ot;,是我们说话和行文时常用的两个词儿,含义颇有些类似之处;但是,一仔细琢磨,二者间实有差别,而且是原则性的差别。
根据词典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注&ot;牵就&ot;为&ot;迁就&ot;和&ot;牵强附会&ot;。注&ot;迁就&ot;为&ot;将就别人&ot;,举的例是:&ot;坚持原则,不能迁就。&ot;注&ot;将就&ot;为&ot;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ot;。举的例是:&ot;衣服稍微小一点,你将就着穿吧!&ot;注&ot;适应&ot;为&ot;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ot;。举的例子是&ot;适应环境&ot;。&ot;迁就&ot;这个词儿,古书上也有,《辞源》注为&ot;舍此取彼,委曲求合&ot;。
我说,二者含义有类似之处,《现代汉语词典》注&ot;将就&ot;一词时就使用了&ot;适应&ot;一词。
词典的解释,虽然头绪颇有点乱,但是,归纳起来,&ot;牵就(迁就)&ot;和&ot;适应&ot;这两个词儿的含义还是清楚的。&ot;牵就&ot;的宾语往往是不很令人愉快、令人满意的事情。在平常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本来是不能或者不想去做的。极而言之,有些事情甚至是违反原则的,违反做人的道德的,当然完全是不能去做的。但是,迫于自己无法掌握的形势,或者出于利己的私心,或者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非做不行,有时候甚至昧着自己的良心,自己也会感到痛苦的。
根据我个人的语感,我觉得,&ot;牵就&ot;的根本含义就是这样,词典上并没有说清楚。
但是,又是根据我个人的语感,我觉得,&ot;适应&ot;同&ot;牵就&ot;是不相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常使用&ot;适应&ot;这个词儿的。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是习而不察。我手边有一本沈从文先生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汪曾祺先生的&ot;代序:沈从文转业之谜&ot;中有一段话说:&ot;一切终得变,沈先生是竭力想适应这种&39;变&39;的。&ot;这种&ot;变&ot;,指的是解放。沈先生写信给人说:&ot;对于过去种种,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这个新的起始,并不一定即能配合当前需要,惟必能把握住一个进步原则来肯定,来完成,来促进。&ot;沈从文先生这个&ot;适应&ot;,是以&ot;进步原则&ot;来适应新社会的。这个&ot;适应&ot;是困难的,但是正确的。我们很多人在解放初期都有类似的经验。
再拿来同&ot;牵就&ot;一比较,两个词儿的不同之处立即可见。&ot;适应&ot;的宾语,同&ot;牵就&ot;不一样,它是好的事物,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予以克服。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常不断地遇到必须&ot;适应&ot;的事务,&ot;适应&ot;成功,我们就有了&ot;进步&ot;。
简捷说:我们须&ot;适应&ot;,但不能&ot;牵就&ot;。
第二部分3缘分与命运
缘分与命运本来是两个词儿,都是我们口中常说,文中常写的。但是,仔细琢磨起来,这两个词儿含义极为接近,有时达到了难解难分的程度。
缘分和命运可信不可信呢?
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我绝不是为算卦相面的&ot;张铁嘴&ot;、&ot;王半仙&ot;之流的骗子来张目。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骗人的鬼话,只要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就能揭穿。试问普天之下‐‐&ot;番邦&ot;暂且不算,因为老外那里没有这套玩意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孩子有几万,几十万,他们一生的经历难道都能够绝对一样吗?绝对地不一样,倒近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