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南京 哪些朝代 > 第88章(第1页)

第88章(第1页)

永乐大典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7、8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ldo;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rdo;。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ldo;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rdo;,检索非常方便。全书2万2千8百77卷,目录60卷,共1万1千95册,3亿7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今天国内所存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第八,外国王陵。朱棣在南京当皇帝期间,还为外国王子建造了一座王陵。如今,在南京南郊石子岗之西、乌龟山南麓、向花村附近,有一座极为特殊的帝王陵墓,又称&ldo;回回坟&rdo;。他便是渤泥(今文莱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的陵墓。明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携王后、王子一行150余人随郑和船队来中国访问。受到明成祖极其隆重的礼仪和款待。在来访期间(十月间),国王不幸病故,年仅28岁。根据他本人遗愿:&ldo;希望体魄托葬中华&rdo;。明成祖以王礼规格葬之,谥&ldo;恭顺&rdo;。墓高约4米,墓基周长约100米。现墓前有神道碑一座:&ldo;渤泥国恭顺王墓碑&rdo;,残碑现经修复竖于通往国王墓的林荫道旁。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一对,马夫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对,享殿柱础若干。碑残高4米,宽109米,厚03米。1996年8月,此碑的复制品运抵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陈列于国家历史中心展览厅,与其他历任苏丹国王的墓碑并列向社会展出。

由于战乱,渤泥国王墓一度渺不可寻。直至1958年5月,才重新发现了佚名已久、一直被当地人称为&ldo;回回坟&rdo;的渤泥国王墓。2001年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投资1000多万元的渤泥国王墓一期工程,已完成了对迁碑亭、牌坊、墓冢、神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修复;正在进行的二期工程,将在墓园内建成一处具有浓郁文莱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观的文莱风情园。渤泥国王墓是我国历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实物资料之一。

第九,大报恩寺。朱棣在南京建造了标志性建筑大报恩寺。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即今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

是朱棣为纪念生母(一说为其生母碽妃所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到永乐二十九年(1431年)期间兴建的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

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宣德三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它在五百多年前就已举世闻名,明代永乐皇帝赐封共为&ldo;第一塔&rdo;,西方传教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当时南京的标志。

大报恩寺塔矗立在南京城南长达400多年,于1856年毁于战火之中。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清嘉庆七年(1802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1856年,清军攻克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对城内造成威胁,遂&ldo;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rdo;。仅存一青铜色塔刹(1930年代后失踪)和8米高的石碑。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1958年在眼香庙、芙蓉山、窟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