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子烤肉,最早起源是塞外游牧民族,他们用猎刀将肉切成大块儿再用葱、姜、汁料喂好,点燃马粪烤至半熟就可以吃了。
在接下来几年,渐渐演变。铁条做成带眼儿的铁板,叫做灸子,下面用果木或松木代替马粪生火,并将大块的肉变成薄片,精心煨好味儿后,放在灸子上用筷子翻烤。
并且灸子烤肉有两种吃法,文吃、武吃。
文吃就是人给你烤好喽,端上桌,下面烧着火上面是铺满肉的灸子,和字面儿一样文文静静的文人吃法;
武吃则是一帮老爷们儿围着灸子,一脚踩在凳子上并手持长筷,边烤边饮酒,烤肉吃的是屠门大嚼,有武将的酣畅淋漓之风。
但灸子烤肉一开始都是子弟官宦才能消受的起的,因为那会儿制作灸子烤肉的原料和条件都不低。
所以灸子烤肉真正在老帝都传开盛名,那少不了“南宛北季”的事儿。
清康熙时候,宛店主带着伙计推着小车置着灸子,从宣武门一路到西单,沿街卖烤肉。直到百年后咸丰年间才在宣武门内大街设了门脸儿,其专做烤牛肉。南宛的牛肉质嫩喂鲜,香味诱人。
北季和南宛不同,没有推车做流动摊位。他在清同治时在什刹海银锭桥边儿设烤肉摊,就这么做了四五十年后才在什刹海北岸开了门脸儿,专做羊肉。北季做的羊肉那是含浆滑美,久食不言。
甚至溥杰曾在专门赠予烤肉季的诗中提起:酒肴牝羔无限味,炉红榾柮不知寒。
不过除了南宛北季,其实还有个烤肉刘。他是最晚起来的一家,在前有牛肉南宛后又羊肉北季的情况下,他胜在了接地气、品样多,做的还是炭火烤。
后来更是百姓家中都能做的,帝都人一周总得来一次。院儿里支个炉子就开吃,配上酒那是悠闲自在。天朝成立后的帝都,还有挑挑儿做沿街的买卖,大雪天里要来上一次配着二锅头,那是酣畅淋漓。
当然这些未来人估计早就不记得了,但佘灿可是记得清清楚楚。
佘灿重生前也是土生土长的帝都人,有些地方美食的做法或许已经记得不清楚了,但对帝都的美食的做法那是烙在灵魂上的。
那会儿他最喜欢的就是羊肉的灸子烤肉,就着爽口的腌黄瓜和糖蒜,吃再多都不腻。
所以一闻到烤肉,脑子里反射的就想到灸子烤肉。
但灸子烤肉无论文武吃法都得有个炉子,吃起来并不方便,所以现在佘灿有个方儿,就是把西方汉堡的做法借过来。
佘灿手下将空间拿来的羊肉拿出,心里有些不爽快。
未来世界虽然对吃十分狂热,可生态航母上能购买到的食材实在有限,若是旁人知道佘灿嫌弃手中这块普通羊肉的话,估摸会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他。
不过佘灿之所以嫌弃,还是因为厨师的信念。
因为做灸子烤肉,牛肉选四五岁的阉割的公牛,羊肉选母的小绵羊羔。
但现在条件有限,佘灿只能用仅有的条件制作美味的灸子烤肉。
抛开杂念,他快速将羊肉片好,再将葱丝和香菜段儿一同放盆里,配上调和到一个碗儿的料酒、酱油、芝麻油、白糖和一点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