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骑卒冲击三四千敌军,至少十倍之敌,大康朝中也只有幽骑视为家常便饭。
?城折冲府将士算不上幽骑,还差的远,却也无惧。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想要量变引起质变,那这个“量”必须达到一个极为夸张的数字。
纵观整个大康朝,任何骑卒营,最常抱怨的两件事,马不够骑、甲胄不够厚。
跟着齐烨混的骑卒,也会抱怨,抱怨一件事,骑哪匹马才能够驮起全身重装。
史恭只带着三百人,重装重骑。
齐烨没有老爹那样的本领,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幽骑。
可他有钱,有马,更有公输甲这样的专业性人才。
如今史恭麾下的将士们,有三套甲,一套轻甲,奔袭所用。
一套半甲,游击所用。
一套全甲,也就是重甲冲阵所用。
史恭等人尚没有幽骑的“神髓”,但也有了“形貌”。
人有甲,重甲,马有具,马铠。
面对重骑,除了热武器,任何冷兵器战阵都是摆设,。
一个重骑兵,连人带马佩甲穿铠,半吨!
重量,并不代表迟缓,放开马速后,半吨的重量,每秒至少前行十米,三丈之多。
这种重量,加上这种速度,可想而知会对步兵阵列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前朝时期的北关,如果十名步卒能够换一名敌军骑卒,这完全算得上是战术上的胜利了,还只是骑卒,骑射骑兵,不是重装骑兵。
本朝西域,对西域诸国来说,如果三十个步卒能够换一名重装幽骑,将领和君主会祭拜祖先保佑。
还是那句话,除了火药,几乎没有任何对抗重骑兵的有效手段。
弓箭,没用,重骑穿的是鳞甲,内垫甲还有一层防护,没法穿透。
钝器倒是可以,太过沉重,除非在马上用,可在马上使用极为沉重的钝器兵器的人,又有几个?
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以骑对骑,这又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普通骑卒哪里抵得住重骑兵,除非同样是重骑兵,大家半斤八两,就看谁人数多。
弥斗城外的瀛贼,骑卒,有,很少,都是武士,不到六十人,甲胄挺吓唬人,也是全身甲,至于防御性能如何,暂且不提,反正马是没有甲的。
瀛贼,骑卒太少,少量的骑卒,使用的也不是钝器重兵器。
至于步卒,姑且将它们称呼步卒,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更别说甲胄了。
当史恭带着人冲出城门的时候,结局已经注定了,注定这是一场一面倒的屠戮。
铁马如洪流,长矛如奔雷,史恭当先,掩盖住面容的遮面盔染上了猩红的鲜血,手中长枪借助马速,扎穿了最前方的瀛贼武士。
口低吼,臂微甩,瀛贼武士的尸体被甩在了地上,后方同袍胯下战马将其踩踏为肉酱。
重骑兵冲阵之声,人不吼,大地震颤,马不鸣,声势惊人。
瀛贼没有想到城门会被抬起,没有想到,哪里会想到,怎么会想到,不守,先攻。
本就不是正规军,又未结成战阵,最前方只有一群样子货一样的武士们。
样子货的都算不上,样子货至少还能唬唬人,所谓的瀛贼武士们,传说中各个身手高强武艺非凡的瀛贼武士们,在重骑兵面前宛若稚嫩女主播开播第一天就遇到刷了一百个嘉年华的榜一大哥,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发出无意识的呻吟任人摆布。
一个照面,只有一个照面,瀛贼武士们,肠开肚烂。
三百重骑兵就如同这世间最锋利的餐刀,轻而易举的刺进了奶酪之中,微微用力一划,奶酪一分为二。
在东海期间,旺仔一直用幽骑的作战方式训练着折冲府将士。
幽骑的多种作战战术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极讲究效率,杀人的效率。
一个冲锋过后,是需要放缓马速调转马头的,从而回身再次冲锋一次。
在放缓马速调转马头的这个过程中,幽骑是需要一心二用的,冲锋过后,已经拉开了距离,在调整阵型调转方向的同时,从马腹下取出长弓进行两到三轮的齐射。
第二次齐射的时候,已经调转了方向进行再次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