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难地看看两个人,不知道是真是假,只好求助地向政教处里面看。
“要不,您先到政教处里坐坐?”
政教处里,雷全正在和郑明商量工作。听见门口的说话声,急忙走了过来。
郑明是认识两位镇长的。
“汪镇长、姚镇长,晚上好。”
“郑老师好。”姚慧打招呼。
郑明拉住了汪镇长的手。
“走,我带你们上去看看。”然后和值岗老师打个招呼,带着两位镇长到了二楼。
二楼都是七年级的教室。
大部分班级都是数学课。有的老师在讲课,有的老师在辅导学生们做作业。老师讲的认真,学生学习的专心。
三楼是八年级教室。
有三个班级讲的是物理课,其余的是数学课。
四楼是九年级教室。
九二班教室,张老师正在讲《惯性定理》。
为了不打扰张老师讲课,两位镇长就在窗户外面停了下来。
汪镇长是物理爱好者。在学校的时候,多次获奖。他对物理情有独钟,闲来无事的时候,就拿出手机搜物理习题来做。
现在又是讲《惯性定理》这一简单又不容易说清楚的定理,立马引起了兴趣,不走了。
就那么在窗外站了二十多分钟。下课后,和张老师一起来到教导处,翻看张老师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实录
1。引入新课
师:“演示”用力推木块,木块运动,停止用力,木块停止。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不推不运动。
师: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也就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演示”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仍运动,最后停下来。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小车在水平桌面上不推也向前运动。
师: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认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看似都成立啊。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呢?“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判断谁的说法正确。”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两种说法产生争议,激起探究的欲望。]
2。新知探究
师:我们分析一下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师: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设计这一实验呢?
生:我们要让物体不受力,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可是我们怎么让物体不受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