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三国演义的哲学思想 > 第105章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第1页)

第105章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第1页)

一、七律诗词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105回解析》:

(一)《易理析三国105回》

武侯遗计蕴神机,魏主骄奢乱象弥。

卦象阴阳窥蜀魏,乾坤变数演传奇。

魏延狂悖终遭戮,杨仪矜骄亦惨凄。

承露盘前兴土木,兴衰易理此中栖。

(二)诠释:

首联:“武侯遗计蕴神机”,这一句强调诸葛亮在死后还能预伏锦囊计,体现出他的深谋远虑和神机妙算。在周易哲学中,这种对未来的准确预判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预先安排好了应对魏延可能造反的策略,展现出他非凡的谋略和远见卓识。

“魏主骄奢乱象弥”,描述了魏主曹叡大兴土木、拆取承露盘追求长生不老等骄奢行为,导致国家乱象丛生。这与周易哲学中“亢龙有悔”的道理相契合,曹叡在政权稳固后过度追求享乐和虚荣,不懂得收敛和自省,最终使得国家陷入混乱,民心离散。

颔联:“卦象阴阳窥蜀魏”,周易哲学中的阴阳观念可以用来分析蜀魏两国的局势和人物关系。在第105回中,诸葛亮代表着蜀汉的正义和智慧,是阳的一面;而魏延的造反行为以及他的自负和狂妄,则是阴的一面。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杨仪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调和作用,他与魏延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

“乾坤变数演传奇”,乾坤代表着天地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三国这个动荡的时代,局势瞬息万变,充满了各种变数。第105回中,魏延的造反、诸葛亮的锦囊计以及曹叡的行为等,都是乾坤变数的体现。这些变数使得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命运的无常。

颈联:“魏延狂悖终遭戮”,魏延自恃功高,不听从指挥,甚至起兵造反,这种狂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死亡。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魏延的行为违背了“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的道理,他过于自负和狂妄,不懂得顺应时势和道德规范,最终自食恶果。

“杨仪矜骄亦惨凄”,杨仪在成功平定魏延之乱后,自恃功高,口出怨言,最终被贬为庶民,羞惭自刎而死。这也反映了周易哲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杨仪在取得胜利后过于骄傲自满,不懂得谦虚谨慎,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尾联:“承露盘前兴土木,兴衰易理此中栖”,曹叡拆取承露盘大兴土木的行为,不仅是他个人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谬之举,也反映了曹魏政权的衰落和腐朽。从周易哲学的兴衰理论来看,一个政权的兴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曹叡的昏庸和骄奢,使得曹魏政权逐渐走向衰落,而蜀汉和东吴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一回的故事中,兴衰易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化。

(三)《三国演义》第105回回目,经典梗概,主题思想,经典情节,经典诗句,经典典故及指导思想

《三国演义》第105回回目: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

经典梗概:

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服杨仪领兵,烧断栈道,引兵拦路,并上奏后主说杨仪造反。杨仪也紧急上表,奏称魏延背反。二人接连具表,各陈是非。姜维和杨仪按照孔明留下的锦囊妙计行事,杨仪在阵前激魏延,让他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恃勇大喊,结果被马岱出其不意斩于马下。随后杨仪等人扶诸葛亮灵柩到成都。与此同时,魏主曹叡耽于声色,在许昌大兴土木,还将长安汉武帝时修建的承露盘拆往许昌,众官进谏,曹叡不听。

主题思想:

体现忠诚与背叛的博弈:魏延与杨仪的争斗,凸显了忠诚与背叛在人们心中的不同理解和表现。魏延自恃功高,不服杨仪指挥,其行为在蜀汉阵营看来是造反;而杨仪虽与魏延有矛盾,但一直坚定维护蜀汉政权,代表着对诸葛亮以及蜀汉的忠诚。这反映出在权力交接、局势动荡之时,人心的复杂和对忠诚的考验。

批判统治者的昏庸:曹叡大兴土木、强拆承露盘、追求长生不老等行为,体现了他的昏庸和奢靡。作者通过对曹叡这些行为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暗示了这样的统治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

强调智谋的重要性:诸葛亮虽已去世,但他生前预设的锦囊计成功制服了魏延,展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超凡智慧。这也体现了在三国纷争的时代,智谋对于战争胜负、政权稳定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形象。

经典情节:

魏延被斩:杨仪依计在阵前让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自恃勇猛,认为天下无人敢敌我,大喊之后,被马岱在其背后出其不意地斩杀。这一情节将魏延的狂妄自大和杨仪等人的智谋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张力。

曹叡强拆承露盘:曹叡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不顾众臣反对,强令拆取长安的承露盘。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曹叡的昏庸,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统治者的腐朽,成为三国后期曹魏政权逐渐衰落的一个缩影。

经典诗句:“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这首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对魏延的预判以及锦囊计的成功,赞扬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和神机妙算,同时也为魏延的结局增添了一份感慨和叹息。

经典典故:

魏延的“反骨”: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初见魏延时,诸葛亮便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这一说法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成为了魏延这个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标签,也为后来他与杨仪的矛盾以及被认定为造反埋下了伏笔。

承露盘:汉武帝时期建造了柏梁台,台上有铜人捧露盘,承接三更北斗之甘露,据说服用此甘露可长生不老。曹叡迷信此说,派人拆取承露盘,这一典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荒谬性。

指导思想:

《三国演义》总体上体现了“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在第105回中,通过描写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以及曹叡的昏庸,进一步突出了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和曹魏政权的腐朽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仁政、智慧、忠诚等品质的推崇,以及对昏庸、残暴、背叛等行为的批判,寄托了人民对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渴望。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105回解析》

《三国演义》第105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这一回目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深度解析,更能揭示其中的奥秘与深意。

在这一回中,“武侯预伏锦囊计”展现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和智谋超群。这与周易哲学中的“变易”观念相契合。变易是周易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永恒的。诸葛亮能够预见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提前做好准备,正是运用了变易的思维方式。他根据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局势的分析,巧妙地设计了锦囊计,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同时,“武侯预伏锦囊计”也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的“居安思危”思想。在平静的表象下,诸葛亮始终保持着对潜在危机的警惕。他明白,战争的局势瞬息万变,只有提前做好谋划,才能在关键时刻占据主动。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使得他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魏主拆取承露盘”这一情节,则反映了曹魏政权的衰落和统治者的昏庸。在周易哲学中,“亢龙有悔”这一卦象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现象。当一个人或一个政权达到鼎盛时期后,如果不能保持清醒和谦逊,继续过度扩张和追求虚荣,就会走向衰落。曹叡耽于声色,大兴土木,强拆承露盘,追求长生不老,这些行为都是他骄奢淫逸、失去民心的表现。他的昏聩统治,使得曹魏政权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从这一回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观念。诸葛亮与魏延、杨仪之间的矛盾与争斗,正是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诸葛亮代表着智慧和正义,而魏延则代表着勇猛和自负。杨仪则在其中起到了调和阴阳的作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在一个组织或社会中,各种力量相互制衡,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