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伎消费,本来就是一项成本高昂的娱乐。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能力支付的高额费用,并且志愿者&ldo;后备军&rdo;人数的越来越少,不仅使日本的这项国粹再难发扬光大,而且不无绝种的危险。就像一位京都艺伎说的那样:&ldo;无论艺伎有多么深的传统和多么高的门槛,终归难以抵御经济不景气的影响。&lso;座敷&rso;数量在锐减,豪游的男人越来越少……每当离开花街,再回头向里眺望的时候,总觉得那是一个窄而幽深的世界。&rdo;
尾声艺伎的未来之路(2)
在现代日本社会,竞争激烈,压力沉重,日本每年都有上万人不堪重压而自杀,能够偷闲半刻,忘却尘世的烦恼,享受一下古代贵族的风流,是许多日本白领阶层的向往。从这方面讲,艺伎满足了这种需要,因而能在日本战后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日本服务业十分发达,但艺伎业仍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但是,战后艺伎的发展,以20世纪70年代为顶点,此后开始走下坡路,到了90年代以后,一般普通人除了在旅游观光时能见到公开表演的艺伎外,很少有人在召请艺伎。一方面是由于费用昂贵,当一回艺伎的相公,以养艺伎显示身份财富的价值观也大大改变了。另一方面,对于日本的年轻一代,古典艺术太遥远了,他们更喜欢偶像或是歌星影星。为了保存艺伎,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些措施使当代艺伎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全传统的艺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这个待业的财务通常由茶馆和艺伎约会处掌握,但毫无疑问,收入已经下降。每况愈下的局面还波及到京都的其他旅游服务待业,一些公司甚至开始让游客租用艺伎服饰。而这个行业的真正问题比这要严重得多。后继乏人意味着艺伎传统行将消亡。虽然这个待业顺应时代进行了一些变革‐‐聘请京都以外的女子,允许&ldo;舞子&rdo;到了20岁自动转为艺伎,在茶馆设立酒吧以便吸引深夜来客。但它在日本年轻姑娘们眼里越来越显得过时,更多的年轻少女崇尚天性自然热情奔放,而不是典雅高贵或唯唯诺诺,不愿再学艺伎。
由于艺伎必须从15岁完成国民必修课后才能开始从事这个行业,许多对娱乐业感兴趣的女孩子更愿意到夜总会去当女招待。艺伎的苛刻礼仪在许多现代女子看来简直是压抑人性,例如,为了维护艺伎的纯洁形象,要嫁人就必须引退。
此外,由于从小就开始接受严格的培训,在成为真正的艺伎之后又要忙于演出。因此,尽管人们在酒席上看到艺伎轻歌曼舞、畅谈大笑,表现得极为潇洒自然,但很多艺伎的内心却是空虚和寂寞的。因此在这一群体中,同性恋盛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幸运的是,现代艺伎行业取消了结婚后不得继续从事的规定,这使得许多艺伎得以过上正常人的感情生活。
而且,由于艺伎的内部管理极为严格,舞蹈训练又极其刻板,莫说年轻人望而却步,就是已步入这一领域的艺伎也多有思迁之念。若干年前,京都地区发生的艺伎罢工事件,充分显示出艺伎面临的危机。
对于这一典型的夕阳产业,日本的舆论也是众说不一。批评者认为艺伎的产生与存在是一个时代错误,是男权至上的时代产物,是对女权运动的莫大讽刺。而支持者则认为,艺伎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是京都乃至日本的脸面,应该得到保存。而在业内,也有不少年轻的艺伎开始不满一些循规蹈矩的做法,希望改革。
艺伎虽衰犹存,但风光不再,衰落是趋势,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业的艺伎却不失信心。她们觉得,艺伎是京都和日本的脸面,应该加以保留。她们甚至周游各地,借以提高身价。有的人更明确地说:艺伎是京都的象征,传统的古老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近年来,对于艺伎的衰与兴、扬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争论。
曾经一度辉煌的艺伎所向何方,也许正处在一座历史的十字路口,也许它正在放射着最后的落日辉煌……
参考资料
王韬:《扶桑游记》,岳麓书社1984年
沈中琦:《艺伎‐‐日本的浮世佳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罗斯静:《日本旅游指南》,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
周阅:《人与自然的交融‐‐〈雪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叶渭渠:《花未眠‐‐散文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川端康成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日)小川烟村:《勤王艺者》,日高有伦堂1911年
(日)高尾一彦:《近世的日本》,讲谈社1976年
(日)增田小夜:《艺者》,平凡社1957年
(日)中村喜春:《江户艺伎一代记》,草思社1983年
(美)阿瑟&iddot;高顿:《艺伎回忆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