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rdo;
&ldo;全国和地方部队仍旧分开管理,京军设习阵营,巡哨营和火枪营等,归中央将军集中统率、训练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九边具体人选还要自己斟酌&rdo;
&ldo;微臣领命&rdo;
&ldo;民兵预备役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等,用于维护各地治安,和全国各矿场、盐运等遇有战争,应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rdo;
&ldo;卫军一步兵、骑兵为主,辅助以弓弩火枪大炮中央军要提高骑兵的比例,马匹的购置和兑换一刻也不鞥松弛另外兵部专设水师督抚,建三舰队分别驻守天津、杭州、广州三地独立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兵部,长官为水师提督,负责大明海防&rdo;
&ldo;皇上,这水师督抚只怕一时难以到位&rdo;
&ldo;先按照这个框架去做,有人有船了再执行任务不迟&rdo;朱显波的心中海军才是强国保障,但刘立洋不得不担心蒙古、吐蕃闹事&ldo;皇上,卫所制度虽好,但兵力部署分散,一旦北方有事,只怕难于应付&rdo;
&ldo;你也要转变观念,说到底,今后出征讨伐之类,朕不希望再匆忙从各驻地调兵,京军不管人数多少一定要精锐中的精锐,全权负担起这个责任,同时要加大火枪营的力量尤其是骑兵配火枪对付蒙古人就得以武器制胜耗人数,不是上策&rdo;
朱显波内心真正希望的是军区制度,各军区负责驻防,中央军负责征讨,但目前由于剿灭起义军和驱逐皇太极都有部分损失,中央军的力量还有强大支撑所有的战事因此西北和辽河一直以总督形势而不是布政使和总兵军政分离框架搭设好,接着就是人员配备问题袁崇焕毒发身亡后,一直是祖大寿接替其守开平卫,为的就是防范蒙古突变如今兵部改革,应该给几个年轻人机会了朱显波思索再三,将任命书交到刘立洋手中,戚宏亮任海军总都督,正三品统管水师、海防、船务等三个书生穆友前、龙康仔、伤不起分人三舰队提督只待船队到位行使海防任务张蕾任中央军大都统,李自成任副都统负责兵训练和京师驻防以及将来的征伐等之所以调李自成进京,朱显波还是希望张蕾退下来进宫,让男人们掌管军事未曾想这种做法可能激怒了张蕾,那是后话但说李自成的升官度也很快,当然其中有自己的才华和功劳为铺垫,主要还是朱显波的赏识由于朝廷基本上已经是听命于朱显波的组合,对于李自成的身份也不再有人质疑本来嘛,李自成参加起义军是才二十出头,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当然年轻人有才华有抱负应当给予机会,就像当初的徐光启一样朱显波深信自己掌控得了李自成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有王拓和刘立洋在身边李自成对于朱显波的感激之情当然不在话下,最主要的还是思路相合,对于朱显波重严格区分地方军和京军的功能尤其支持,他当年参加起义军就亲眼目睹了起义军利用朝廷的漏洞迅起事的事实而且地方军不调动也利于当地治安只是另外一个问题摆在了朱显波等人面前,那就是京师和直隶集中了大量的军队,那么军粮的开销也十分庞大,各地的漕运和陆地运输必须得加强了,换句话说就是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和京师之间的运输能力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疏通运河、修建陆路官道河道通畅、陆路发达对于商贸也是有很大的促进,退一万步,将来那省有事,中央军到达的度也可以加快些尤其是骑兵,在平地那日行一千,夜走八百还说不定真能实现要想富,先修路,朱显波面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修路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交通蓝
修路以为繁荣商贸,二为打通兵路,朱显波知道,大明朝廷的官员们也知道,但是这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明代要想把全国练成一片绝非易事,朱显波拿着明代行政区划图划来划去,两京十三布政司恩,先得挑十五个好的省长出来,再让徐光启给各省配备相应的科技人才,修路才是可行的当然明代修路不能用水泥,也没有沥青柏油之类,只能是土砂、碎石由于南直隶的特殊地理位置,水路显得尤为重要朱显波家住京杭大运河的杭州,如今穿越到明朝在北京做了皇帝,对于京杭大运河的感情也是十分微妙既然自己有机会当皇帝,就尽力给沿途百姓多造福几番商议之后,朱显波决定先从京杭大运河下手大运河跨越南北直隶、山东浙江、两省朱显波知道这整修大运河也不是一朝一夕鞥完成的,先有个大概纲要再吩咐工部会同各省一起弄很快工部有奏折到朱显波手里,大体是介绍运河现状的正像书里所写的那样,&ldo;大运河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rdo;大体可以分为通惠河、卫河、会通河、黄淮运河、江淮运河、江南运河几大段其中通惠河道理不长,卫河仍然顺畅,江南运河与多渠道相通对漕运影响不大因此治理的重点在会通河、黄淮运道、江淮运道三段朱显波查遍典籍,终于找到了宋礼、白英两个鼎鼎大名的水利专家于是让锦衣卫一方面寻找两人后代,另一路遍访山东、南直隶寻找水利专家,终于找到几个像样的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朱显波就成立了专门的河工衙门,朝廷设立专款,工部侍郎亲自挂帅,限期疏通运河几个水利专家在工部侍郎的带领下将治理运河的指挥前线设在了济宁,陆续有思路呈交朝廷这是后话朱显波知道,疏浚河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还得看天气,尤其是黄河的水量,遇到汛期和旱期做法可能不同朱显波要做的还有很多,运河只能先交给工部了接下来是陆路,朱显波和诸位大臣商量再三,定下了几条线路,一是京师到辽东盛京,这条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应对皇太极,朱显波确实看上了东北大米不知道李承宗能不能在东北大面积种植啊另外一条主干道就是京师到河南一直到湖广湖广是玉米之乡,河南是小麦主产区这两个地方的陆路必须强化远景规划当然是河南到陕西一直到甘肃,甚至到吐蕃另外一天就是连接川陕的大道,这条难度大为了稳定统治,将四川的粮食运出来,这也是条值得修缮的大道道路修道哪里,哪里的民众才有机会奔小康啊同时施工是不可能,只好让工部还会同科技派员到各地考察,制出路线图和大体预算来和京杭大运河同样迫在眉切的是京师到天津港到唐山矿区的道路必须尽快,京师和天津港通了,将来也许能从杭州港直接运送到天津,再从天津进京另外一条就是京师到宣府到大同这条道路一来是资源需求,另外就是防范蒙古入侵于是朱显波在众大臣的配合下掀起一场政府大力投入基础建设的经济刺激计划两条陆路和运河疏浚同时开工,工部取代兵部成了大明最繁忙的衙门也是花钱如流水啊,还好朱显波知道道路的重要性,也反复灌输给朝廷官员们很快工部编制的详细修路疏河计划出炉,疏浚运河,总造价一百三十万银元,工期两年京唐高,造价五十万银元,工期一年,京通高总造价一百八十万银元,工期三年三个项目一期经费就要接近一百万两,很多朝廷官员不明白皇上和朝廷为什么要执意如此他们那里知道这些道路对于大明帝国的重要性朱显波一时也无法一一解释,只找来几位首相和各部尚书商量财政预算问题,基本上这些接近皇上的人都知道朱显波的想法,尤其是运河工程,不用商量,大家都觉得重要,非常重要,而且要常年维护对于京唐和京同高,也许军事作用大于民用,加上火器铸造所对于铁矿煤矿的需求,徐光启等人就知道这两条道路的重要性于是各部领了任务准备开工朱显波下令山西、南北直隶、山东各地大量征用民夫,一条条高路逐渐展现在朱显波的梦中做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级帝国的皇帝,他现在的梦想是各省都有坦途通京师这样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自己的统治也才能得到保障京军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当然最主要还是朱显波施政英明,绝不蛮干、乱干,赢得了朝廷大小官员的大力支持,有些时候甚至冒进些都不大会有人犹豫或者站出来反对两外两条道路的规划预算出来时,朱显波有点说不出来的味道,京广高京师到湖广造价需要五百万银元,如果不大批征调民夫工期至少在五年以上,如果过度征调民夫则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当地农业生产川陕高则由于秦岭等阻隔,一时无法做出预算朱显波也无奈,只能等等看了,等将来完全收服蒙古、吐蕃和疆等地之后,倾全国之力也许能完成钱啊,人啊,没办法,只能化整为零,慢慢来,等疏通运河,修通两天京畿高后再做打算,也许那时农业生产水平有提高,能够节省点农业人口,这样就可以大面积铺开施工制定了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交通规划图,朱显波也算是了一桩心愿,朝廷的大员们也有了奋斗方向,因为就是这么犯贱的,如果大家有目标,一起努力,也许会团结一心,如果是整天闲着没事,那么早晚窝里斗,最伤害的还是朱显波这个皇帝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朱显波的政治理念开始成熟了等将来有钱了,朱显波哈想修条大道到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上去呢,一边和心爱的女人谈情说爱,一边骑马看草原喝鲜奶,人生将是多么惬意啊等再富有些,修条天路到西藏也行,最细吗要把京师和广州连起来当然朱显波知道修路主要还是为民生,自己的旅游可有可无,不然就跟秦始皇差不多了,劳民伤财,早晚下台交通先行,接下来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和造船业了,沿海倭寇的骚扰是朱显波和朝廷大员们耿耿入怀的事情,皇上虽然建立了专门的水师部门,但目前为止大明帝国一条像样的战船都没有,离朱显波的海权帝国是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