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隶也很轻松,几次交手后,对自己的功夫有了一定的信心,和燕王两个人目标又小,所以虽然只有自己一个人保护燕王,却并没有什么压力。
两人施施然到大街上,找了个干净的店铺吃了些东西,然后骑马出城。
与来时相比,回南京的行程简直是极品旅游。
燕王扮的是老板,朱隶算个是跟班的,一路上打尖住店,出手都很阔绰,碰到有钱的爷,小二的脸上也总是挂满笑容,跑前跑后的张罗的挺周到,朱隶也不吝啬,打赏得小二恨不得两位爷永远不走了才好。
逍遥的旅程让想起了燕王想起了十多年前尚未就番前,曾被皇上命令出宫历练,燕王在凤阳老家住了三、四年,就在那段时间里,他认识识了朱隶的姐姐朱红果。
&ldo;小四,你和王妃遇袭在哪个地方?&rdo;骑在马上的燕王望着前方的路,问身边的朱隶。
&ldo;就在前面不远了,四爷,今晚我们在驿站投宿。&rdo;
&ldo;爷今晚想住农家。&rdo;燕王抬起马鞭,指着前方的一片村庄,&ldo;你看把那片农庄多美,依山傍水,一片祥和。&rdo;出了门,怕身份,燕王自己也不再自称本王。
&ldo;四爷。&rdo;
&ldo;爷和阿果就住在这样的农家。&rdo;
朱隶暗暗叹口气,知道燕王是想起姐姐了,虽然那段行程不在计划内,但朱隶明白燕王对姐姐的感情,硬不起心肠反对。
&ldo;四爷想住农家,我们今晚就在农家投宿。&rdo;
燕王嘴角一翘,一拍马向前跑去。
做王爷很多时候行动一点也不自由。燕王知道,今天跟着的如果是房宽,一定会婉言相劝,而且房宽也不敢一个人陪着燕王出来。环顾周围这些人,也只有朱隶敢一个人陪着燕王出来。
第059章世代相传的职业
村庄不大,也就十几户人家,看房子没有太富的,但也不是很破,一家一户收拾得都很整洁。
朱隶率先进村转了一圈,找了一户看上去房子稍微好一些的人家,拍了拍大门:&ldo;家里有人吗?我们是过路的商户。&rdo;
一个头发泛白的老年妇人打开了院门。
朱隶拿出一块碎银:&ldo;老人家,我们是过路的,想在您这里借宿一夜,方便吗?&ldo;
老妇人看看朱隶,又看看朱隶身后的燕王,似乎觉得两个人不像坏人,打开门道:&ldo;进来吧。&rdo;
院子清扫得十分干静,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正在院子的一棵枣树下很认真地刻着一个玩偶,看到有客人进来,礼貌地站了起来。
朱隶温和地对他笑了一下:&ldo;小兄弟,在刻什么?&rdo;朱隶问的非常随便,可那个孩子却非常紧张地将手里的东到了背后。
老妇人叹息道:&ldo;不让他刻他天天刻,刻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们是医户,不是匠户。&rdo;
朱元璋将明朝的老百姓分成三大户,民户、军户、匠户,一个家族里爷爷是什么户,祖祖辈辈都是这个户,不允许民户的人做工匠的事,也不许军户的人做民户的事。
这个制度的好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可以向这方面培养,但缺陷更明显,不管这个人喜欢不喜欢,他一定都要干这个职业,这限制了个人特长、爱好的发展,也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因为一个人只有真正的喜欢,真正地钻进去,才能对这个行业有所贡献,才能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被动地去从事,能不消极怠工已经不错了,还谈什么发展。
其实这个制度也不是朱元璋首创的,元朝首先把所有的人划成了十个户。当时是为了统治国家,方便管理汉人,朱元璋再继续用,弊端就逐渐突出了。
朱隶趁孩子不注意,一把将孩子手里的东西抢了过来,是个未完成的人偶,面目刻得栩栩如生,衣服仅刻了一半。
孩子吃了一惊,忙伸手抢,朱隶笑着还给孩子:&ldo;真漂亮!是你的母亲吗?&rdo;
孩子红着脸点了点头。
老妇人叹息道:&ldo;我们家虽然是个医户,但老爷子死的早,就留下一个儿子,也没有跟他爹学到什么精湛的医术,平时乡里乡亲的小病小灾还能看,去年服兵役去了北方,说是没看好病,把人看死了,年底被押了回来,现在大牢里关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放出来。家里生活没有了着落,媳妇只好去城里给人家打零工,轻易回来不了一趟。家里就我们祖孙两个。&rdo;
朱隶还以为老妇人是看自己面善,和着是看上朱隶手里的碎银了。
&ldo;山野小村,没有什么可待客的,这些红薯是自家院子里种的,虽是粗糙了些,倒也新鲜,两位爷尝尝。&rdo;老妇人端出了一篓刚出锅的红薯,热腾腾的冒着香气。
&ldo;老人家客气了,我们冒昧求宿,叨扰了。&rdo;燕王客气地接过来。
搬来凳子让燕王坐下,朱隶自己先拿了一个,剥了皮,递给燕王。
燕王很少吃这种东西,倒是觉得很好吃,吃完一个,自己又动手扒了一个。
朱隶想起冬天的烤红薯,流出粘粘的糖汁,比这样煮着吃好吃多了,心中有了想法,晚饭后,找老妇人挑了几个不大不小的红薯买了下来。
晚上,老妇人特意将儿子媳妇的房间收拾出来给朱隶和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