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祖母的小店出卖奶品主要是供给俄罗斯来的移民,今日回过头来,她的孙子帮助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奶牛场,中国人可以消费越来越多的牛奶和奶制品了。祖父在铁路局工作两年,随后在齐齐哈尔找到一份他喜欢的差使,于是全家搬到了齐齐哈尔。父亲的合群和随缘性格,他的语言能力和多方面的业余爱好,使他很快直接融入了中国的社会环境。父亲同时会讲英语、俄语和汉语三种语言,有机会接触各方面各类型人物。他喜欢摄影,不光拍照,而且自己冲洗和翻印。我自小也喜欢拍照,但当时并不知父亲有此爱好,莫非是一种遗传?父亲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好手,每天下午都到住地附近的运动场上活动,和中国孩子广泛交游。父亲和中国小朋友在一块生活、学习、游玩,共同成长,和许多中国年青人结下深厚友谊。他在书中写道:&ldo;这群孩子都是好小伙,他们有很强的爱国心,为他们的学校感到骄傲。&rdo;多年下来,父亲大大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和对中国人心性的了解,他的血脉里也渐渐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记得小时候我看父亲打乒乓球,奇怪他握球拍好比拿钢笔或铅笔,方法与西方人完全不同。我问他为什么要如此握法,他不假思索地说:&ldo;这是我们的方法。&rdo;我追问:&ldo;我们你是说谁?&rdo;他回答道:&ldo;我们中国人。&rdo;说也是,这种握拍方法似乎是乒乓球运动中一种克敌制胜的法宝,难怪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如此优秀,把持了世界冠军的天下。父亲应当为此感到骄傲。至于说到父亲惊人的汉语能力,我想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现今在中国特别出名的加拿大籍老外&ldo;大山&rdo;,也未必能赶得上他。父亲说中国话的地道东北腔,连许多普通中国人都不得不佩服。但是,父亲和我们家庭也像住在齐齐哈尔的其他犹太人一样,依然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传统和宗教。我们家不属正统宗教徒,虽然遵守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但也仅此而已。父亲长大到13岁,我们家也曾邀请一些亲友举行家宴为他举办&ldo;成年礼&rdo;。&ldo;成年&rdo;是指孩子已到了能够履行基本教义的年龄,按照以色列犹太教的说法,孩子不到13岁是不受宗教教义约束的,但到了这个年龄,他就要承担犹太教规定的所有义务了。对犹太人来说,这个年龄至关重要。顺便说一句,伟大的科学家犹太人爱因斯坦并没有接受&ldo;成人礼&rdo;。锡安主义思想启蒙正当父亲进入成年的时候,在上世纪20年代初,以色列圣城耶路撒冷开办第一间犹太人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这在犹太人社会和世界科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1925年,耶路撒冷创办大学的消息传到哈尔滨,齐齐哈尔不大的犹太人社区决定庆祝这件喜事,举行盛大会餐,由我父亲在会上致辞。父亲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来参加会餐的宾客看到那满桌丰盛的菜肴和酒水,乐开了怀,而他自己则另有所思。他在会上发言慷慨激昂,但大家似乎并不在意,只听见耳边响起一次又一次的碰杯声,伴随着一阵阵欢呼:&ldo;干杯!&rdo;说来也巧,过了多年这间大学已是最有名的大学学府之一,而我也成为了曾经就读该校的一名大学毕业生。不过这次会餐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社区主管对致词的年轻人印象尤深。会后他过来请我父亲去一趟教堂,说是要让父亲看看一些对他十分有用的东西。到了教堂,主管领他进到一间屋子,里面堆满了一箱箱书籍。他告诉父亲说,这里的东西&ldo;全归你有&rdo;,&ldo;任何一本书你想读都可以拿走。&rdo;在我父亲面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书本内容涉及犹太传统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谈到新兴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父亲一头扎进书堆里,废寝忘食,成为了书籍的&ldo;奴隶&rdo;。他发现的最重要一本书便是赫茨尔的《以色列国》。
父亲毕生中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第一次知道这位人物。赫茨尔誉称为犹太国的先知。他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出来工作过后一年就觉悟到,他所在国家奥地利存在的反犹主义思潮是一道障碍,犹太人要想出头毫无可能,他于是投身新闻事业,成为一名记者。赫茨尔后来派驻法国,发现反犹主义不仅存在他的国家奥地利,而且在法国也相当盛行,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只有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犹太人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赫茨尔甚至预见到欧洲的犹太人可能出现灾难,50年后的事变果然证实了他的这一预言。赫茨尔最先撰写文章论述重返锡安即重返以色列的问题,于1896年出版了他的《以色列国》,成为现代锡安主义即犹太复国主义的创始人。他在书中论述为犹太人建立一个独立国家问题,从此开始出现&ldo;锡安主义&rdo;这个用词。锡安是希伯来圣经对耶路撒冷的代称,并且也泛指整个以色列地,锡安主义主张犹太人返回以色列地建立一独立的犹太人国家,亦称&ldo;犹太复国主义&rdo;。因受到锡安主义的影响,父亲后来回到以色列,为他自己以及他所抚养的家庭掀开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篇章。话说回来,我的祖父母并不喜欢他们儿子醉心于这一块极端落后、名叫&ldo;巴勒斯坦&rdo;的地方,但父亲矢志不移,他继续不停地读书,在他的头脑里,犹太人民的唯一出路就是要有自己的土地。父亲从齐齐哈尔学校毕业后,决定到哈尔滨工学院深造。这所学院声誉很好,进入该校得事先经过考试,按成绩择优录取。父亲胜利通过考试,就读于电气工程系。系里另有3名犹太人,几位俄罗斯人和12名中国人。父亲和这些犹太人或者俄罗斯人不同,他的汉语能力让他与中国同学打成一片。学院附设一个预备班,供希望投考该校的学生在此进修。校领导要为进修班找一名既讲汉语又讲英语和俄语的老师,父亲是最佳人选,于是成为了进修生的老师。与此同时,他日益频繁地参加一个组织的活动,这是一个犹太人的锡安主义组织,名叫&ldo;贝塔&rdo;,其任务是教育该组织的成员热爱以色列,把以色列当作犹太人民的家园,将来移民回以色列。他是组织里的积极分子,加上体育运动出色,被安排担任各种项目的辅导员,大家对他都有非常好的印象。2001年当我第一次访问哈尔滨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朋友领我去参观他们举办的哈尔滨犹太人事迹展览。我在展览会上偶然发现一张照片,上面站着5位年轻人,敞着上身,紧握拳头,居中的一位正是我的父亲。看见父亲是那样年青、健康、英俊,不由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为有这样一位可敬的父亲感到骄傲。此时此刻,当我书写这段经历,我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电脑键盘上敲打的十个指头禁不住轻轻发抖。省社科院历史学家李笑述教授告诉我,我父亲组织一伙年轻的犹太人练习拳击,为的是保护犹太人的安全,防备仇视共产党人并归罪于犹太人的白俄分子的攻击。根据父亲在回忆录中的记述,他们常常将一位小伙派到街道当中,大部分人躲在不远的地方守候,一旦俄国人过来要揍我们的小伙,大家便一涌而上给俄国人一顿教训。我一向认为父亲是个和事佬,不会和人较劲,从未听说他有这种个性。这时我才恍然悟出,父亲身上也不乏犹太人个性中强悍的一面,临危时刻不惜动用武力,套用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ldo;该出手时就出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