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罗成踪迹
一见到罗成,这几位的心中就开始有些打鼓了。
现在罗成的表现十分明显,显然就是要离开昌邑地界,去往什么地方。目的地是哪里,这些斥候不知道。但是这些斥候可以肯定,如果任由罗成继续往前走,那就要出了黄巾军的控制范围了。
这几个斥候丝毫不敢怠慢,立即分出一人骑着一匹快马,就要把这个消息报上去。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一点耽搁,从而导致罗成逃脱,那可就不是他们几个斥候能够担待的起的了。
消息很快就一层一层的递进了陈友谅所在的中军大帐。
此时陈友谅的大帐内可谓是风云际会,几乎所有投靠在陈友谅账下的高巾军高层都汇聚于此,也就是这群人,代表着陈友谅势力的核心力量。
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可以组织一支部队,对这座军帐发动突然袭击,将整座军帐的人一网打尽,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宣布,青州黄巾军陈友谅时代,正式终结!
也正是防备这种情况的出现,此时这种军帐的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黄巾军主力。如果真的有人可突破这重重防线直捣军帐,那陈友谅也只能认栽,因为他麾下的兵马也只有这么大的能力了。
陈友谅坐在军帐的主位上,扫视着规规矩矩站在的下首的一干黄巾军首脑们,心中不由得无限的舒爽。尤其是看到汤和、邓愈两个人的时候,陈友谅更是舒服的仿佛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一样。
没有什么事能比策反地方要员更让陈友谅感到成就感了。
昨夜的一场政变,过程基本如朱金梁所说。
乱世山七雄,武殿章、胡大海、朱元璋身死,汤和、邓愈投诚,常遇春、郭英出逃,整个青州黄巾十万大军,除了这七位,以及极少数已经被陈友谅清洗掉的朱元璋死忠之外,其余全部黄巾军,已经成功的改姓陈了。
毕竟在三公将军去世之后,存留各地的黄巾军势力,早就没有了当初“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崇高理想和政治理念,更多的黄巾军只是为了不被朝廷斩首,以及在乱世之中混上一口饱饭吃,才已这种流寇的方式聚集在一起。
这些人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信仰,更谈不上为某某人效死,谁能给他们一口饱饭吃,他们就跟着谁干,就听谁的话。甚至对于很多中下层的黄巾士兵而言,无论谁当上了黄巾之主,对他们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影响。
毕竟无论谁上位,都不会差他们这一口饭吃!
所以陈友谅在解决掉朱元璋的嫡系部队之后,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接过青州黄巾的领导大权。不是说陈友谅的手段有多么高明,也不是陈友谅的谋略有多么高深,而是基本上就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阻力。
在成功上位之后,陈友谅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要不要遵守与罗成之间的约定,从昌邑退兵。
在这件事情上,陈友谅犹豫了很久,久到陈友谅自己都有些费解了。
在陈友谅的印象中,无论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思路都非常的清晰,利弊权衡也十分得当,完全没有像现在这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情况!
但是从自己坐上黄巾魁首的宝座之后,思维似乎都有些缓慢了。不过对于这些细微的变化,陈友谅完全没有在意,甚至只当是自己的一众错觉。他又怎么想到,自己已经受到了特殊属性的影响,智商早就已经下降了不是一星半点,很多事情曾经的那个陈友谅能够想明白,但是现在的这个陈友谅却想不明白了。
以往朱元璋在位的时候,陈友谅的就是朱元璋万分倚重的谋士,几乎可以说是对朱元璋言听计从。
现在陈友谅上位了,黄巾军中这就没有谋士了,别说出谋划策了,就连个能和陈友谅相互商量的人都没有,一切事情都只能靠陈友谅自己的考虑了。
派出朱金梁,就是陈友谅一番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如果履行与罗成之间的约定,直接撤军回青州老巢,陈友谅未免觉得有些可惜。毕竟黄巾军入侵兖州也有这么长的时间了,甚至连前任的兖州刺史都死在黄巾军的手上,如果就这么空着两只手,灰溜溜的回到青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些说不过去。
但如果继续在昌邑城下围着,旷日持久下去也不是办法。尤其是陈友谅已经接到了洛阳城遴选人才的消息,猜到洛阳朝廷接下来可能会用兵。但是具体对谁用兵,向哪里用兵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陈友谅的心中始终都有一种预感,那就是这次用兵很有可能就是针对着黄巾军。
原本魏文通就是要去洛阳参与比武选将的,不过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比武一事自然也就要告一段落了,从而也就没有人能够打入洛阳朝廷内内部,探求到具体的情况了。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洛阳朝廷那边再出现什么变故,陈友谅就决定要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掉昌邑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