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未央宫内气氛凝重,汉武帝刘彻高坐龙椅,俯瞰群臣,忧虑之情溢于言表:“匈奴屡屡犯我边疆,烧杀抢掠,朕欲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诸位爱卿,谁愿担此重任,出使西域?”朝堂之上,众人面面相觑,皆因路途凶险,无人敢轻易应答。
此时,年轻的郎官张骞挺身而出,跪地奏道:“陛下,臣愿往!”
汉武帝目光一亮,打量着眼前这位英气逼人的青年:“张骞,此去西域,生死未卜,你可要想清楚了。”
张骞抬头,眼神坚定:“陛下,为了大汉边疆安宁,为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臣万死不辞!”
汉武帝颔首:“好!朕便将这重任交予你,望你不负使命。”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的使团,带着汉武帝赐予的旌节,踏上未知征程。使团一路西行,出陇西后,草原广袤无垠。
一日,了望兵急切来报:“大人,前方发现匈奴骑兵!”
张骞神色一凛,迅速下令:“全体戒备!”
不多时,匈奴骑兵如黑色浪潮般涌来,将使团团团围住。匈奴将领策马向前,大声叫嚣:“你们这帮汉朝人,擅闯我境,是想找死吗?”
张骞镇定自若,高声回应:“我们乃大汉使者,奉天子之命,前往西域,还望放行!”
匈奴将领冷笑:“大汉使者?我看你们是另有图谋。识相的,留下财物,束手就擒!”
张骞怒目而视:“我等使命在身,绝不屈服于你等!”
双方随即展开激战,匈奴人骑术精湛,攻势猛烈,使团虽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张骞等人被匈奴生擒。
匈奴单于得知捕获汉朝使者,亲自前来劝降。单于坐在营帐中,上下打量着张骞,开口道:“你这年轻人,有几分胆识。若你归顺我匈奴,我定让你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何必为那汉武帝卖命?”
张骞挺直脊梁,义正言辞:“我生为大汉人,死为大汉鬼,大汉天子对我有恩,使命在肩,我岂会背叛?劝你莫要白费口舌!”
单于脸色一沉:“你莫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这匈奴之地,可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张骞毫无惧色:“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但想让我投降,绝无可能!”
单于拂袖而去:“先把他们关起来,我看他能撑多久。”
在匈奴的日子里,张骞表面上融入当地生活,娶妻生子。妻子担忧地劝他:“夫君,匈奴人凶残无比,你何苦与他们作对,不如就此安心生活吧。”
张骞轻轻握住她的手:“娘子,我明白你的心意,但我是大汉的使者,我的使命还未完成。我不能忘记大汉百姓所受的苦难,不能辜负天子的信任。”妻子无奈叹息,却也理解丈夫的坚持。
张骞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暗中观察匈奴的地形和兵力部署。他与匈奴牧民闲聊:“你们常年在这片草原生活,可知哪里的地势最为险要?”
牧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自然是北方的阴山,易守难攻。”
张骞又与匈奴士兵套近乎:“听说你们作战勇猛,平日里都如何训练?”
士兵得意地说:“我们从小就练习骑射,单于还会定期组织演练。”同时,张骞努力学习匈奴的语言和习俗,为逃脱做准备。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匈奴营地举行盛大庆典,众人皆沉醉在狂欢之中。张骞与堂邑父悄悄商议:“今晚守卫松懈,是我们逃脱的绝佳机会。”
堂邑父点头:“好,我已备好马匹和干粮,随时可以出发。”两人趁人不备,偷偷牵出几匹快马,向着西方飞驰而去。
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进入茫茫大漠。白天,烈日高悬,炽热难耐,张骞和堂邑父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堂邑父焦急地说:“张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去看看能不能找到水源。”说着,他拿起弓箭,向远处走去。
许久,堂邑父射中一只野羊,他赶忙跑回来,挤出羊血递给张骞:“张大人,先喝点羊血解渴。”
张骞接过,喝了几口,感激地看着堂邑父:“堂邑父,多亏有你,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夜晚,沙漠气温骤降,寒风刺骨,两人紧紧依偎在一起取暖。张骞望着天空的星星,坚定地说:“堂邑父,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就一定能走出这片沙漠,完成使命。”
历经无数艰辛,他们终于抵达大宛国。大宛王听闻有远方使者到来,热情地在宫殿中接见了张骞。
大宛王好奇地打量着张骞:“你们从遥远的大汉而来,听闻大汉幅员辽阔,不知到底是何种模样?”
张骞微笑着回答:“大汉地域广袤,城市繁华,长安更是热闹非凡,街道上车水马龙,宫殿巍峨壮观。我们有精美的丝绸,能织出世间最绚丽的图案;有先进的冶铁技术,打造的兵器锋利无比。”
大宛王眼中闪过一丝向往:“如此强盛之邦,令人神往。不知你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张骞严肃地说:“我此次出使,是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匈奴四处征战,烧杀抢掠,大宛想必也深受其扰。若我们能联合起来,必能打败匈奴,为各国带来和平与安宁。而且,事成之后,大汉愿与大宛通商,互通有无,共享繁荣。”
大宛王心动不已:“你说得有理,我愿意帮助你们。”于是,大宛王派向导和翻译护送他们前往康居,再转至大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