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莎士比亚
1564年,英国埃文河畔风景如画的斯特拉福镇,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威廉·莎士比亚。小镇弥漫着古朴的气息,教堂的钟声悠悠回荡。4月26日,小莎士比亚在圣三一教堂接受了洗礼,成为这片土地孕育的希望。
时光流转,莎士比亚到了入学的年纪,顺利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在学校里,算术的严谨、拉丁语的优美、《圣经》选段的深邃,都如同一颗颗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他的心田。他常常在课间休息时,捧着书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与同学热烈讨论着拉丁语的语法,或是对《圣经》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圣经》故事的作文,莎士比亚别出心裁地从不同角度解读,提出了新颖的观点,让老师都不禁眼前一亮,对他赞赏有加。
同学汤姆好奇地凑过来,问道:“威廉,你怎么能想到这么特别的观点?我写的时候可完全没想到这些。”
莎士比亚笑着回答:“我只是多读了些相关的书籍,并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不能总是按照常规的思路去理解,有时候换个角度,会发现新的天地。”
汤姆佩服地点点头:“你说得太对了,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多思考。”
那些日子,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命运的车轮总是无情地转动。1577年,年仅13岁的莎士比亚遭遇了家道中落的变故。无奈之下,他不得不辍学,告别了校园生活,开始独自在社会上谋生。
那段时间,他的足迹遍布小镇的各个角落,可能在作坊里当过学徒,跟着师傅学习手艺,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度过漫长的时光;也可能在某个府邸担任秘书,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各种文书;又或许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耐心地教导着孩子们知识。
当他在作坊当学徒时,曾因好奇偷偷尝试制作一件复杂的工艺品,虽然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不小心弄伤了手,但最终他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聪慧完成了作品,赢得了师傅的夸奖,也让他明白了坚持的力量。
师傅看着他的作品,满意地点点头:“威廉,没想到你小小年纪,手艺这么精湛,还这么有毅力。以后只要坚持,你一定能有所成就。”
莎士比亚恭敬地回答:“谢谢师傅的夸奖,是您平日里的教导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的。”
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刻,他与比自己大8岁的安妮·哈撒韦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他们的家庭逐渐热闹起来,女儿苏珊娜的诞生为这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随后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的降临,更是让这个家庭充满了生机。
在孩子们牙牙学语的日子里,莎士比亚常常给他们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他的心中满是温暖。
安妮温柔地看着他说:“威廉,你讲的故事总是那么有趣,孩子们可喜欢听了。以后你可得多给他们讲讲,让他们也能像你一样有才华。”
莎士比亚笑着搂住她的肩膀:“那是自然,我希望他们能在故事中感受到快乐和智慧,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莎士比亚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1586年,他毅然决然地前往繁华的伦敦。初到伦敦的他,如同一只迷失的小鸟,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四处碰壁。
为了生计,他从事着清洁工、马夫等卑微的杂活。在剧院门口,他看着衣着华丽的贵族们步入剧院,心中对戏剧的渴望如同火焰般燃烧。
有一回,他在为贵族牵马时,听到了他们对剧院新剧的讨论,那些精彩的评价让他对戏剧的向往愈发强烈,也坚定了他要在戏剧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的决心。
一位贵族下马时,随口对同伴说:“这场新剧真是精彩绝伦,演员们的表演栩栩如生,剧情也扣人心弦。”
另一位贵族附和道:“是啊,伦敦的戏剧真是越来越出色了,每次都能给人带来惊喜。”
莎士比亚忍不住插嘴问道:“大人,请问这部剧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呢?”
贵族看了他一眼,不耐烦地说:“你一个马夫,问这些干什么,好好牵你的马吧。”
但莎士比亚并没有气馁,他在心中默默发誓,总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也能让这些贵族们赞不绝口。
也许是命运的眷顾,他得到了在剧院做传呼员的机会,并且还能兼任演员,饰演一些小角色。虽然只是一些不起眼的角色,但他却无比珍惜每一次登台的机会。在舞台上,他用心去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努力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原本饰演一个小配角的演员突然生病无法登台,莎士比亚临危受命,凭借着自己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理解,出色地完成了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也让剧院的负责人对他刮目相看。
演出结束后,剧院负责人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威廉,没想到你能把这个角色诠释得这么好,真是太让我惊喜了。以后你一定要好好努力,我看好你。”
莎士比亚感激地说:“谢谢您的认可,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演技,不辜负您的期望。”
1590年到1591年,莎士比亚的创作才华开始崭露头角,他创作了《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剧本。这些剧本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创作这几部剧本,他常常废寝忘食,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许多知情人士,力求让剧本中的每一个情节都真实可信。
朋友约翰看到他疲惫的样子,劝说道:“威廉,你也别太拼命了,要注意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