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会讲,而是要讲的太多。无数的话拥挤在胸口,就像是棋盘关前的堵车一样,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
我想,不如就从两个我与汉中之间的小缘分说起吧。
我写的第二部三国题材小说叫《风起陇西》,讲的是一位曹魏间谍潜入汉中,与蜀汉反间谍部门斗智斗勇,汉中是整个故事的主要舞台。当时我还年轻,脑子里有太多想当然。在我那时的想象里,汉中应该是一个和陕北差不多的地方,黄土高原,干燥缺水,满眼贫瘠。我这么想,也是这么写的。于是故事的主角在光秃秃的山中奔跑,在黄沙中打滚,还有着皴裂黝黑的脸膛。
我的一个朋友看完以后,愤怒地打电话过来,痛斥我在地理上的无知。她从小在汉中长大,唾沫横飞地说我们汉中是鱼米之乡,是天然温室,是西北小江南,你错得太离谱了!我试图辩解:“那是现在,我写的是三国时代………”“我呸!你以为丞相为啥选择汉中屯田啊?这儿地肥水美、草木繁茂,给个貂蝉都不换啊!”“等等……为什么是貂蝉?”“这不是重点!”
我乖乖地去查了资料,发现自己确实错了。不过那时候我就只知道错了而已,直到我此时真正踏入汉中大地,真正领略到汉中的温润风光,才从灵魂深处体会到这个错误的荒唐可笑。
这是我和汉中的第一次缘分。
第二次缘分还是和我这位朋友有关。
有一年,我们一起自驾游去河南。路过洛阳的时候,她执意要去一个没有任何景点可以逛的小街。抵达之后,她忽然热泪盈眶,原来街边有一个汉中米皮店。我们都很纳闷,这不是很常见的店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于是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她的父母属于军工系统,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来到汉中工作。当时在汉中市南边的米仓山里有一个超级大洞,洞有多大呢?我朋友父母所在的军工厂,整个厂区就建在洞里,而且只利用了进口一点点。洞极其深,谁也没探到过尽头,往里走能听见轰轰的水声。据说这个山洞很可能与地下暗河相连,一直能通到四川去,是一条超级大隧道,颇有一点南派三叔《大漠苍狼》里那个洞穴的感觉。这里发生过不少诡异事件,工厂搬迁走以后,这里盖起一个庙,叫大佛洞,不过这不是今天的主题。
那会儿正是这个军工厂的鼎盛时期,里外得有数千人。这么多人吃喝拉撒,需求很大,于是很多当地人跑到工厂旁边开小吃店。其中有位大婶,做得一手好米皮,极受厂子里的人欢迎。我朋友小时候经常去吃,印象深刻。后来这个军厂子搬迁去了洛阳,周围那些小生意自然就做不下去了。大部分人回去继续务农,那位大婶是个有魄力的人,一挥手说“搬”!居然一路跟着工厂到了洛阳,依然开了个米皮店,还是开在厂区旁,招待的还是那些老熟客。
在厂子搬迁前,我朋友就跟父母离开了,所以一直没机会再品尝大婶手艺。这次到洛阳旅游,她一直惦记着一定得来吃一次。我们进了店,大婶已经满头白发,看到我朋友一愣。朋友报出父母和自己的名字,大婶“哦”了一声,转身很快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皮,作料搁得和当年朋友爱吃的配比一模一样——真亏这么多年她还记得。我也坐下点了一碗,然后就彻底沦陷在汉中米皮的香味里,直到今天。
负责开车的黄二桶忽然说,前面快进汉中市了。我这才收回思绪和口水,想起此行的主要目的。
我们现在走的这一条路,其实不是诸葛故道,而是米仓道,是巴中通往汉中的老路。按照诸葛亮的出差路线,应该是从宁强先到勉县,再到汉中。不过我们接下来还要去略阳,所以不妨先绕路米仓到汉中,再反着往勉县走,这样最有效率。
汉中是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一片狭长盆地,汉水恰好流经其间。别看这里群山四塞,隔离中原,其实战略位置十分优越,攻守皆宜。当年秦国据汉中,得巴蜀为后援,国力大振,得以吞并六国。刘邦在此被封汉王,成就了大汉几百年霸业,连汉民族的名字,都是源于此处。倘若没有汉中盆地的存在,蜀秦之间的崇山峻岭得加厚三四倍,通行难度翻番,历史会变成怎样一个走向,可就不好说了。
对于蜀汉北伐来说,汉中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前进基地,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政治上,都拥有极大优势。所以诸葛亮整顿好川中国务之后,直接把办公室搬到了汉中,从此扎根于此,死后也葬在这里。可以这么说,成都是蜀汉的首都,而汉中则是蜀汉陪都,也是蜀汉国家战略的核心所在。终诸葛亮与姜维两代,蜀中都是供给汉中的输油管道,源源不断把养料供给汉中这台发动机,让其疯狂运转。
关于汉中对蜀汉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很多文章都有分析,这里不多赘述。诸葛亮为何坐镇汉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四川这个地方,与外界联络不易,特别容易造成一种偏安的心态。少不入川,老不出川,把断剑阁修栈道,蜀中别有一乾坤,历朝历代的蜀中势力很少有打出去的愿望,大多觉得只要把关隘一守,安安全全过日子就够了。不止君主会有这种心态,治下军民也会有这样的心态。长此以往,整个国家都会陷入不思进取的怠惰状态——用现在的话说,整个国家都变宅了。从公孙述开始,蜀中割据从来不过两代,盖此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