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阿拉伯历史演变 > 第234章(第1页)

第234章(第1页)

贝鲁特美国女子学校(1830年创办)比美国大学办得更早,一直办到现在。拉扎尔会传教团远在1755年就在大马士革开始活动,大约二十年后,创办了一所男子小学,这是在那座城市里仍然存在的最古的现代学校。这些学校比任何现代化的官立学校还要先进,而且被当做后来创办的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楷模。直到现在,外国语的学习还是很受重视,连本地学校也不例外,法语或英语时常被用作高等学校和专门学校的教学语言。学校的教职员享受特权,包括靠治外法权取得的保护。仿效西方的学校、印刷厂、报纸、杂志、文学会等,纷纷在本地很快出现了。1828年穆罕默德&iddot;阿里创办了《埃及大事》(al-waqā&rso;i&lso;al-isriyah),这是埃及自己的第一份阿拉伯语报纸,仍然是政府的机关报。1858年赫立里&iddot;胡列在贝鲁特创办了《新闻果树园》(hadiqatal-akhbār),叙利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十二年后,布特鲁斯&iddot;布斯塔尼(1819‐1883年,一个本地学校的负责人,与美国传教士们合作),在贝鲁特创办了一种政治的、科学的、文学的双周刊《花园》(al-jān),他还办有其他好些种期刊。他给自己的新刊物所作的题词,是很有意思的:&ldo;爱国心是信仰的一个项目&rdo;‐‐这是阿拉伯语里的一个新奇的观念。1876年布斯塔尼开始出版阿拉伯语的百科全书(dā&rso;iratal-a&lso;arif),他自己完成了头六册。这位基督教学者的著作,包括一部字典和几种关于教学和语法的教科书,这些著作为激发阿拉伯民族意识和发动阿拉伯民族运动铺平了道路。在阿拉伯各国中,黎巴嫩是文化最普及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外国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努力,公立学校的成绩是次要的。甚至在今天,最高级的教育,还是在美国学校和法国学校里进行的。黎巴嫩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所以肯于接受从西方来的这种文化迁移,主要原因在于,东西双方文化在某些重要的方面虽然不相同,但它们却是属于同一个主流。欧洲文明和近东文明,共同分享了一份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以及希腊和罗马的公共遗产。从最早的时代起,双方就一直保持着社会的和商务的接触,虽然接近的程度常有变化。到十四世纪时,即早期的麦木鲁克时代,东方和西方的差别,事实上是人为的,而不是真实的。直到十六世纪,即奥斯曼帝国的开端,东方和西方才开始分道扬镳,西方利用了科学方法并辅之以实验,发展了技术知识并取得控制大自然的重大的结果,与此同时,东方仍然忽视了这一切。十八世纪末,双方背驰已达到极端,于是这两种文化又重新会合了。在这种文化的异花受精的过程中,伊拉克没有作出什么重要的事情。远在十七世纪时,天主教传教团早已获得进入巴格达和巴士拉的许可,但是,这对于穆斯林的社会并未留下任何痕迹。除在君士坦丁堡受过训练的官吏、职员(他们具有特殊的派头)外,伊拉克人几乎不接受现代观念。但是这个国家对于商业的渗透却是敞开大门的。英国人在巩固了他们在波斯湾的地位之后,商业的渗透终于变成了政治渗透,伊拉克还是被拉进了世界事务的轨道。易卜拉欣对叙利亚的侵略,拿破仑对埃及的侵略,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了同样的结果:他们结束了这两个国家古代的地方分权制,而开始了中央集权制。此外,他们还把这两个国家投入了外国帝国主义各种阴谋的斗鸡场。列强的领土扩张主义的趋势,在那里而不在别处发生了冲突。特别尖锐的是英法两国之间的竞争,各自都努力为自己争得在埃及和叙利亚事务中的占优势的影响,两国的借口都是保卫与印度和远东通商的最充分的利益。十九世纪的许多战争都可以在近东找到一些根源。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的原因之一是,法国和俄国提出了互相矛盾的要求,双方都主张自己有保护巴勒斯坦圣地的权利。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增加了这些国家战略上的重要性,加速了它们再度进入国际商业和国际事务圈子去的时间。这条运河很快就变成了国际交通生命线的一个主要部分,补偿了因发现绕好望角的航线而遭受的损失。运河全长一百英里,开凿费约二千万镑,其中大半是在以法国为主的欧洲,用公开征求认股的方法筹得的。埃及总督的份额是十七万六千六百零二股,每股二十英镑,这些股票,于1875年被英国政府买去了。

运河是在易司马仪在位时代开凿的,他的奢侈导致国家的破产,并且终于招致欧洲的干涉。易司马仪慷慨地提出要把埃及的年贡加一倍,因此&ldo;崇高的阙下&rdo;曾于1866年和1873年,赏赐他赫迪夫(khedive)的称号和长子继任权,让他的儿孙世袭这个职位,这几乎等于承认他的主权了。1879年,英法对埃及建立了共管制,而赫迪夫被废黜。这个时期,军队和农民的生活困苦不堪,起而造反,他们获得一位军官的支持,他叫艾哈迈德&iddot;阿拉比,也是农民出身的。当时军队的军官,大半是塞加西亚人;农民忍受重税、兵役和徭役制的痛苦,政府可以强迫任何壮丁去做少偿的或无偿的劳动,而所修建的公共工程往往又是效益可疑的。这次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1882年9月13日英国人在特勒凯比尔大丘获得胜利,阿拉比被流放。英国人由此获得占领埃及的机会,虽然埃及依然是在有名无实的土耳其的宗主权之下,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英国便宣布埃及为保护国了。于是,赫迪夫阿拔斯&iddot;希勒米被废黜了,他的叔父侯赛因&iddot;卡米勒,以素丹的称号继承了他的职位。1917年,富阿德继承了他的哥哥侯赛因,1922年2月,在保护关系结束的时候,他成为埃及国王,宣布埃及独立,并公布了宪法。英国方面的让步,是由于本地人的斗争,才做出的。民族主义者的领袖赛耳德&iddot;宰格鲁勒是阿拉比的一个追随者,他象阿拉比一样,是农民的儿子,但比阿拉比更有才能,并且受过更高的教育。这位激烈的律师,是哲马鲁丁&iddot;阿富汗尼的学生,在穆罕默德&iddot;阿布笃的领导下,曾任《埃及大事》的编辑,他在1919年要求英国人准许他率领一个代表团(wafd),到巴黎和会去,到伦敦去,替埃及作辩护,但是,他遭到拒绝,而且被送到马耳他岛去,这个行为立即把他变成了一位民族英雄。他和他的党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1936年签订了英埃条约,规定英国占领军撤退到运河地带,把保护外侨生命财产的责任让与埃及政府,并且相互帮助,对付敌人,包括港口、机场和交通工具等的使用。1952年发生了不流血的军事政变,富阿德的儿子法鲁克国王被废黜,君主政体被推翻,1954年成立了共和国,领导人就是阿卜杜勒&iddot;奈绥尔(纳赛尔)上校。他大胆地反对以色列、英国和法国侵略者,因而1956年被公认是整个阿拉伯的英雄。他推行了社会主义类型的政治与经济的改革。在阿拉伯人的新月地区,政治干涉采取了托管的方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巴勒斯坦和伊拉克,法国在叙利亚和黎巴嫩,都建立了托管制。法国的兴趣是着重经济方面的考虑,这个关乎威望的政策,是用来抵消英国的影响的,也是回溯到十字军战役时代的&ldo;传统友谊&rdo;(aitiétraditionnell),是庄严的素莱曼赠给法兰西斯一世的治外法权所承认的。正是法国军队,于1860年得到列强的同意后,在黎巴嫩登了陆,作为防止更大规模的屠杀的安全措施。这些所谓甲级托管地的行政,缺乏国际联盟盟约所定的理想,即托管地人民的福利构成了&ldo;文明的神圣义务&rdo;,托管国的主要任务是为托管地的完全独立提供必需的忠告和帮助。特别令人焦急的,是叙利亚人所感受到的困苦,他们责备法国官吏象在北非那样使用殖民主义的方法,把本国政府当成门面,对于高涨的民族精神缺乏认识,阻止阿拉伯语的使用,把本国的通货跟法郎联系起来,而使其跌价,挑拨离间各党派或教派的关系,使用各种镇压手段,包括监视、监禁、流放等。为了行政的目的,而把这个国家分成若干州,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把伊斯肯德伦港割让给土耳其,这是引起人们抱怨的另外两件大事。维持治安,改良交通,扩大耕地面积,给予受教育的便利,树立现代政府的体制,以及使社会现代化等,这些都是能使托管地区得到好处的办法,但是,任何办法也都不能阻止高涨的不满浪潮。1925年7月,德鲁兹山发生了造反事件,很快就传遍大马士革及其邻近的城镇。象这样的连锁反应,一直没有停止,到1945年,最后一批法军终于被迫从叙利亚领土撤退了。那是在黎巴嫩独立之后两年的事情,黎巴嫩与法国托管者始终保持友谊关系,后来获得解放,成立了共和国。伊拉克在更早些的时候,就开始采取反对英国托管的行动了。1920年在幼发拉底河下游各部族之间,以及在纳贾夫、卡尔巴拉等神圣城市里开始的造反活动,导致英国以间接统治代替了直接统治。1921年8月,侯赛因国王的次子费萨勒被立为伊拉克立宪政体的国王,在1920年3月8日到7月25日的期间,他曾占据过临时的叙利亚宝座。随后签订过几个条约,以1927年12月的条约为最重要,在这个条约里,英国承认伊拉克为独立国,并与伊拉克建立以二十五年为期的同盟关系。1930年6月的条约明确写道:英国放弃托管的权利,承认伊拉克的完全主权。这项成就的取得,应该归功于国王费萨勒一世的政治家才能,可是到了他的第二个继任者的时期,这个政权就不行了。1958年发生了军事政变,费萨勒二世(1939‐1958年)和他的叔父(摄政王兼首相)一道被杀,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告成立。在这个时候,阿拉伯人提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议论,就是用右手抵抗欧洲的进攻,同时用左手接受和采用欧洲的观念和技术。从欧洲取得的各种新成就,都被利用来对欧洲人作战。从欧洲输入了无数的新观念,其中以民族主义和政治民主为最有力量,这是毫无疑义的。由于拥护民族主义,进而便要实现民族自决的原则,而这两者又导致了为摆脱外国统治而进行的斗争。西方的意识形态,强调世俗的和物质的价值,而且着重种族的畛域和地理的疆界,从西方传入的这种新的意识形态,同伊斯兰教最珍贵的各种传统是背道而驰的。还有,宗教上的普遍性的概念,政治上的神权政体和闭关自守的主权,也是与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穆斯林们作为奋斗目标的理想,与其说是泛阿拉伯主义,不如说是泛伊斯兰主义。斗争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十九世纪晚期,埃及智力上的水土已变得适宜于新概念的生长了,这主要是由于开明的改革家穆罕默德&iddot;阿布笃(1849‐1905年)的著作和演说所造成的影响,他曾升任埃及的穆夫替(ufti),即最高的宗教职位。穆罕默德&iddot;阿布笃是哲马鲁丁&iddot;阿富汗尼(1839‐1897年)的大弟子,而阿富汗尼在着手推行伊斯兰教现代主义方面是第一个主要人物。阿富汗尼出生于阿富汗,曾侨居印度、麦加、君士坦丁堡等地,后来迁居埃及,在那里与埃及的政治运动相提携,那个运动就是以阿拉比的起义告结束的。穆罕默德&iddot;阿布笃以此次起义的共谋犯的罪名,被流放到叙利亚去。伊斯兰教的颓废情况,使他很担心。他非难毒害信仰的那些迷信和异端,在这方面,他追随了伊本&iddot;太伊米叶。他所开的处方是,宗教在智力上和政治上的复兴,应同在一个最高首领下政治上的统一互相结合。这个人曾在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和任教,又同哲马鲁丁&iddot;阿富汗尼一道在巴黎发行过阿拉伯语刊物,他主张,伊斯兰教与科学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他对于《古兰经》的某些正文,作了合理的注释,并且承认伊斯兰教的经院哲学是不够的。哲马鲁丁鼓吹政治革命,穆罕默德&iddot;阿布笃却鼓吹宗教的觉醒,以引起宗教改革。自中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就被装在一个介壳里面,对于打破这个介壳,现代作家所作的贡献,任何人都比不上他们师徒二人。他们对于已经开始了的工作,谁都没有彻底完成,但是,他们的学生都是很有成绩的,如嘎西木&iddot;艾敏(1908年卒),是首先猛烈攻击多妻、休妻和戴面纱的;穆罕默德&iddot;赖世德&iddot;里达(1935年卒),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盖莱孟,1897年去到埃及,发行了穆罕默德&iddot;阿布笃的各种著作,编写了他的传记,并且在《光塔》(al-anār)月刊里继续了他的传统。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改造阿拉伯人社会,并且使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相调和,这仍然是同时代的穆斯林所面临的最伟大的任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