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作为一个识字工具所起的作用,同韦伯斯特的蓝色封面拼写读本后来对新
建国家所起的作用相仿。不同的是,韦伯斯特的读本,旨在产生一个文化普
及、说写同样一种语言的民族,而《新英格兰识字课本》则有着更为教条的
目的。从打开课本学习它的字母表和诵读第一个青节之日开始,新莱格主的
儿童就被迫吸收他所在的群体所赖以生活的哲理。
革命以后,风尚有了一定的改变,世俗的气氛逐渐增强。到十八世纪,
押韵的字母表有时已经不再是从《圣经》人物adaln(亚当)排到zacdle
(撒其厄斯),而是从apple(苹果)到zany(小丑)。原先劝导人们学会
看书,以便熟知《圣经》和进入天国的告诫,到了十八世纪的末期,也已被
别的东西取代。有一首流传的劝学歌是这样的:
不学abc,
永远是蠢驴;
谁个学得好,
乘着马车四处跑。
但这些仍然只是较小的变化;宗教的核心所在‐‐使徒信经、主祷文和
某种形式的教义问答手册,一直继续保留到十九世纪。直到那时,识字课本
才最后被韦怕斯特的拼写读本和阅读课本所淹没。
随着十八世纪头几十年的消逝,这种讲究实用和说教训诫的浓厚气氛逐
步淡化,甚至在新英格兰也是如此。就像各殖民地的其他地方一样,时间造
就了趣味的同化,因为在大多数殖民地,书本文化为城市中的有钱人所支配。
这些本地贵族原本都是生意人,而由于商业兴旺有赖于互相交流,美洲沿海
城市的文化在十八世纪期间也就变得更为相近。到十八世纪下半叶,传播书
籍的机构‐‐书商、私人藏书室和学院图书馆‐‐又有所增补:如出现了&ldo;社
会图书馆&rdo;(类似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的图书协会,会员们交纳会贫而取得
借书的权利),以及商业性的和公共的巡回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藏书中,
神学书籍所占比例要小得多,读者可以选择历史、文学、游记法律、科学和
小说等方面的书籍,范围之广足以满足北美任何地方的城市居民。
但是,刻板的波士顿的早期特点‐‐狭隘的求实态度‐‐长久地保留
着。倘若它的书本文化较为宽容大度,较少殖民地请教的苛刻,波士顿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