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虽这样说,武帝已意识到了自己和太子的分歧。但他并不认为事态已经严重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反而宽慰太子说:&ot;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ot;
29节:刘屈氂:偷鸡不成,反蚀把米(3)
武帝对太子尚能容忍,但已心存芥蒂。随着卫青的失宠和去世,卫氏集团势力的急遽下滑,父子间的芥蒂越结越深,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卫青是卫太子刘据的舅舅,在武帝执政初期、开边攻伐匈奴的战争中,卫青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被任命为大将军、大司马,后成了内廷的领袖,权力烜赫一时。
十几年的对匈奴战争,使大汉王朝取得了开疆拓土的巨大胜利,也造就了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军人势力集团的崛起,再加上都是外戚力量,这意味着这股势力的壮大很可能会控制朝政,危及皇帝的权威。因此,以卫青为首的卫氏集团渐渐引起了武帝的猜忌。
这下再让我们看看刘据的太子党的实力,其背后是以卫青和霍去病为代表的外戚集团,这个集团几乎把持着汉朝的内外事务,刘据本身又是储君,身边笼络了不少党羽,业已形成不可小觑的力量,卫子夫是皇后,太后干政又是西汉政治的特色。
由此可见,汉武帝中晚期以太子为中心,事实上形成了足以牵制影响武帝一些重大决策的以卫氏集团为后盾的一种新兴政治力量--太子党。
这个太子党想让武帝不猜忌都不容易。
面对武帝的猜忌,卫青并非浑浑噩噩,一向谨慎而聪明的他,关键时刻也未曾掉过链子。卫青有个部下叫苏建,就是曾在北海边持节牧羊的苏武的父亲,他曾劝卫青养士,卫青却不以为然,还举出窦婴和田蚡的旧事,说为人臣者,只要尽心辅佐皇上就好了,召客养士大大不宜。这足以说明卫青对汉武帝的为人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觉察到了汉武帝对自己的猜忌。
卫青虽是太子党中的核心人物,但他对于太子党势力的壮大存在顾忌。他曾是窦氏和田氏两大外戚集团互相争斗两败俱伤,短短两个月间烟消云散的见证人,聪明的他怎么可能不吸取教训呢?他常常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得意忘形,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心尽力地辅佐皇上。
可是,毕竟儿子不是自己,对于时局和形势的见识也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结果,卫青的两个儿子不知收敛,双双因罪免去了侯爵。
这是汉武帝着手击溃卫氏集团势力的开始和征兆,也向太子党发出了警告,凡是拨动汉武帝最敏感的专制皇权这根神经的人的下场,只有死。
拥有自知之明的卫青最终得以善终。卫青临死之际,正是武帝与太子之间的分歧加剧加深之时。
《资治通鉴》中载,卫青临终前,武帝曾跟他有过一段谈话:&ot;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ot;
可见,武帝业已察觉太子党的蠢蠢欲动之意,卫青也因此惶恐不安,抑郁而终。
直到此时,武帝尚未痛下决心废掉太子刘据,只是停留在消损太子背后的卫氏集团力量的层面上。
卫青一死,武帝对卫氏集团不再留有情面。卫氏集团自窦氏、田氏两大外戚集团陨落后崛起,贯穿汉武帝的中晚期,直到卫青去世,生命的火光即将燃尽。
卫青死后,太子和卫氏集团不仅面临着武帝的继续猜忌,还面对着新的外戚集团--以李广利和刘屈氂为首的昌邑王集团势力的崛起,再加上江充受到武帝重用,在武帝面前挑拨是非,并投靠李氏外戚集团充当打手,所有这些对太子和卫氏的伤害都是致命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帝晚期,贰师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成了武帝大有为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受到了武帝的重视重用。作为新兴的外戚势力,他们对武帝的支持和太子的排斥无疑加重了武帝与太子之间分歧的严重性,也使得导致太子倒台的巫蛊之乱显得扑朔迷离。
武帝的疑忌是卫氏集团成为众矢之的的根本原因,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和瓦解的力量,卫氏集团回天乏术,只能被动地等待消亡的降临。
巫蛊之乱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江充。
江充是巫蛊之乱中关键性的人物,他在整个事件中充当了刘屈氂的打手,尽管江充本人可能不承认这个角色,但他无法改变客观事实就是这样子。
江充同刘屈氂一样都是出色的政治投机客,依靠带有政治色彩的交易跟权贵攀上关系,从而作为进身的阶梯。这一点倒是很和刘屈氂投得来。两个人都知道人脉的重要性,为了能踏上平步青云的桥梁,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
第30节:刘屈氂:偷鸡不成,反蚀把米(4)
江充原是赵国邯郸人,本出身于市井无赖。大概政客的另一个诠释就是无赖,因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厚黑的哲学都很纯熟。年轻时他将貌美的妹妹嫁给赵太子刘丹做妻子,他因此摇身一变成为赵王的座上客。但此人的无赖行径实在入不得公侯的眼界,没过多久,江充便与赵太子刘丹发生口角,被赵太子赶出国都邯郸。
江充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俗话说,宁跟君子打架,毋与小人斗嘴。君子是不会睚眦必报的,但小人却一定会背地里搞阴谋。江充被赶出邯郸后,就奔去长安,千方百计地面见了汉武帝,向汉武帝揭露了很多赵太子刘丹的违法乱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