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隐公元年注疏 > 第70章(第1页)

第70章(第1页)

于鬯此说无论是否能被凿实,大约要算是迄今为止最为圆融的解释了,但这就意味着《春秋》一经三传才一开头便有了如此含蓄的曲笔,几位作者应该也不会预料到将来有司马迁作《史记》把遮掩事情真相的黑布撕开了一个裂口,并在两千年后终于被成功地破译出来。但另一方面,即便这就是大白之真相,显然又与公羊家的三世说发生矛盾,因为依照后者,隐公时代属于传闻世,《春秋》的记载应该相对直言无讳才对。经说要想做到自洽,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7.释“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生桓公而惠公薨”,从字面上看,仲子嫁给鲁惠公之后,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鲁桓公。鲁桓公降生没多久,鲁惠公就死了。这个“而”字从文法上说显然是“承上启下之词”,629那么,“生桓公”和“惠公薨”应当就是接连发生的。但从后文的记事来看,事情似乎未必如此。如果桓公刚出生不久,父亲惠公就死了,那么马上鲁国就会面临一个新君即位的问题。这个时候,桓公还只是一个小婴儿,于是“隐公立而奉之”——立桓公为国君(也许是立其为太子)而尊奉他。这段还要联系下文中解释为什么《春秋》不书“公即位”(“公”即鲁隐公)而给出的理由:“不书即位,摄也”,这是说《春秋》本该在本年开头记录鲁隐公即位之事,但之所以没记,是因为隐公并非继承君位,而只是摄政罢了。——这个解释又和《公羊传》、《榖梁传》不同。

《左传》这短短一句话里歧意纷纭。首先,桓公的出生和惠公之死到底是不是接踵而来的?杜预说这两件事并不发生在同一年,孔颖达继而提出三项证据:一是《左传》就在本年的后文中讲到惠公死的时候“太子少”,这里的“太子”就是桓公,而“少”的意思是指“未成年”,而不是“新生儿”;二是惠公改葬的时候隐公没有出席,想来一定是桓公作为丧主——作丧主的一般都是死者的继承人(现代很多地方办丧事也是以死者的长子为主的),那么,既然桓公已经可以作丧主了,应该岁数也不会太小,可如果他真是在父亲死的那年出生,此时最多也有只两岁;三是在隐公十一年,羽父和桓公合谋杀了隐公,如果桓公是在父亲死去的那年出生,那么,他犯下谋杀罪的时候才十二岁而已,而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和别人谋划谋杀事件,可能性实在不高。所以,综合以上三点,“生桓公而惠公薨”的意思应该是:仲子生下了桓公,若干年之后,惠公死了。630

杨伯峻是支持孔颖达之说的,并详考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史记·宋世家》,推算出仲子在隐公元年时虚岁应该是二十七,而以当时男婚女嫁的年龄来说,二十七岁的女人很可能早就生孩子了。631

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推测而已,并没有一项铁证,而正如经史典籍中常见的那样:反方的论证同样有理。

刘文淇就曾经逐个反驳孔颖达的三点推论:一,“少”的涵义是比较广的,从小娃娃到少年儿童都可以涵盖于其中;二,《左传》只是说了惠公改葬时隐公没有出席,并没说桓公作了丧主;三,杀害隐公的事,奸人羽父正是欺桓公年纪小才这样做的。况且,《左传》明明说“生桓公而惠公薨”,如果尊重语法的话,那就只能承认两件事是接踵而至的,杜预的解释显然与原文相悖,孔颖达的三点分析则是对杜预的曲意维护。632

双方都有理,但也都是推测而无证据。在对“少”字本身的解释上刘文淇是对的,但具体联系到桓公身上,却很难说两方面谁对谁错。

暂时放过争议,总之,不论桓公是小娃娃还是小儿童,反正年纪还小,所以隐公“立而奉之”。

“奉”,清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引《周礼》郑玄注:奉,是进的意思,又引《广雅》,奉,是持和献的意思。总括来说,奉,有尊崇的意思。633至于“立”,字面上一目了然,实质上却很难解释。于是,对这个“立而奉之”就出现了好几种说法。

汉儒贾逵说:隐公立桓公为太子并尊崇之。

汉儒郑众说:隐公摄政,奉桓公为太子。

杜预说:隐公立桓公为太子,率领国人尊奉他。

孔颖达支持杜预,反驳贾逵、郑众,634洪亮吉又反驳孔颖达对贾逵的反驳,635其他人还有种种说法,有说惠公本来立过太子的,有说没立的,有说隐公是立桓公为国君而尊奉之的,也有说是立为太子的。

无论从文法上看,还是从背景上看,似乎应该是鲁隐公立桓公为国君,并尊奉这位名义上的小孩子国君,自己摄政,即《左传》后文说到的“不书即位,摄也”。《春秋》为什么在隐公元年没有记载鲁隐公即位,是因为鲁隐公并没有即位,他并不是一位名正言顺的国君,而只是一位行使国君之权却无国君之名的“摄政王”。再看看《左传》后文,桓公的母亲仲子死后用的是夫人之礼,而隐公的母亲声子死了却没有用夫人之礼,是为一证,杨伯峻就是持这种说法的。636

清代于鬯提出过一个观点,认为“是以隐公立而奉之”最后的这个“之”字是并非指代桓公,而是指代仲子。于鬯这个结论主要是从分析语法而来的:《左传》在没有被割裂而分附在《春秋》经文之前,这段话应该是“……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文义连贯,是说仲子在嫁到鲁国之后,生下了桓公,而后惠公去世,于是隐公继立,奉仲子为夫人。《春秋》于鲁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是表示隐公并非即位,而是摄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