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加以分析,看到了中日双方和国际影响的全部因素。他指出,伺际的条件,
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世界的反法西斯运动,苏联的援助中国,造
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苏联领导人由于对当时的世界政治形势和国
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从而给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战略指导
带来了严重的失误。
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认为,美国可能中立,北约国家无大作为,南美
国家可能持同情或支持态度。结果美国不但没有保持中立,而且积极为英国
提供后勤支援和卫星侦察、通信保障。欧洲则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
共同体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和禁运,原来向阿方出售武器和零件的法国,不仅
自己停止出售,也不准其他国家转卖。这种国际环境导致了阿根廷在战争中
处于孤立无授的地位,成为阿根廷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是我们当前进行谋略的重要依据。战后第三世界的
崛起,超级大国的抗衡,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世界和平运动的兴起,以及
联合国的作用,都是我们制定国家安全战略乃至进行局部战争时必须充分考
虑的因素。
(四)政治策略
军事斗争中的以智取胜,要依赖政治斗争手段去配合和支持。谋略家必
须考虑到政治策略的要求,并善于利用政治策略为军事斗争创造的条件。
政治策略,规定着可能联合的力量以及可能中立的力量。战争不仅是敌
对双方力量的竞赛,也是争夺同盟者的竞赛。战争指导者要善于根据政治策
略的要求,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争取一切力量,减少敌对力量,
孤立敌人,最后战胜敌人。
政治策略也包含着政治打击手段,即通过政治策略的作用,对敌人的力
量进行分化、瓦解和消耗。战争指导者要善于洞察、利用或制造敌人内部的
矛盾与猜疑,使敌人产生隔阂,发生内江和分裂。战国时期,韩魏战争相持
一年多未分胜负,秦惠王问楚国谋士陈轸该不该参战,陈轸讲了&ldo;坐山观虎
斗&rdo;的故事。秦王按此道理,乘韩魏两败俱伤之机举兵征服了这两个国家。
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和斗争,也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列宁曾说:必须
1
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ldo;裂痕&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