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徐氏医书 > 东晋大臣徐宁(第1页)

东晋大臣徐宁(第1页)

徐宁,表字安期,乃是东海郡郯县人士(也就是如今山东省的郯城县)。在东晋时期,他可是声名远扬的大臣呢。其父亲名为徐澄,而徐宁自己也曾担任过晋朝太子的洗马一职。

话说这徐宁啊,自小就颇有知名度,年纪轻轻便出任了舆县的县令。当时,廷尉桓彝那可是出了名地善于品鉴人物和洞察人情世故。然而,恰逢王敦专权弄政之时,此人心胸狭隘,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士大夫心存猜忌与忌惮。于是乎,桓彝只好托病辞官离去。一路行至广陵郡,只为寻访亲朋好友。怎料想,途中遭遇狂风大作,船只被迫停靠在了一处浦口之中,就这样被困数日,心中忧虑烦闷不堪。

一日,桓彝实在按捺不住性子,索性登上岸来透透气。走着走着,忽然瞧见前方有一座屋宇,看上去颇有些像官府的办公之所。好奇之下,上前打听一番,竟得知此处便是舆县。既然如此巧合,桓彝当即便登门拜访。

待到进得屋内,见到主人徐宁之后,两人相谈甚欢。原来这徐宁不仅为人清正廉洁,而且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桓彝不禁大喜过望,与徐宁相处得极为融洽,不知不觉间便逗留了好几夜。经过这段时间的深入交流,桓彝对徐宁更是赞赏有加,认为此人实乃不可多得之才。

后来,桓彝终于抵达都城建康。一见到庾亮,便迫不及待地说道:“我可为您觅得了一位出色的吏部郎啊!”庾亮听闻此言,赶忙追问这人究竟身在何处。只见桓彝微微一笑,回答道:“此人有着常人该有的优点却不张扬,没有常人常犯的毛病却也不自傲,徐宁可真是如大海泰山般高洁清雅之士!”说罢,桓彝将徐宁的情况向庾亮细细叙述了一遍。

庾亮听后也是大为心动,随即对徐宁予以提拔重用。就这样,徐宁很快便升任为吏部侍郎、左将军以及江州刺史等要职。只可惜天不假年,最终他还是在任上去世了。但他的才华和风骨,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桓彝出生于276年,逝世于328年,表字茂伦,乃是谯国龙亢人士,此地如今归属安徽怀远县管辖范围之内。他在东晋时期担任着重要官职,是朝堂之上颇具影响力的大臣之一。

桓彝出身于世族大家,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欲望,不仅文采斐然能够妙笔生花,而且武艺精湛身手不凡。随着年龄渐长,他凭借自身出色的才能以州主簿这一职位踏入仕途,并被授予骑都尉之衔。

在晋元帝统治期间(即从317年至323年这段时间里),桓彝的官运亨通一路高升,先是调任中书郎一职,紧接着又荣升为尚书吏部郎。然而,好景不长,当时王敦专权擅政,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混乱不堪。正直刚毅的桓彝对此深恶痛绝,义愤填膺之下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以示抗议。

到了太宁二年(也就是公元324年)的时候,晋明帝颁布诏书下令征讨已经病入膏肓的王敦。在此关键时刻,桓彝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肩负起了为国除奸的重任。

平定王敦之乱后,由于战功卓着,他被加封为万宁县男这一封号,可谓是荣耀加身。当时,宣城一带局势动荡不安,时常有各种变乱事件发生。在此情况下,有人向朝廷举荐了桓彝,认为他具备卓越的才能,可以胜任宣城太守一职,负责治理这片混乱之地。然而,一开始的时候,晋明帝对于这个提议并未应允。但后来又有人再次力荐桓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晋明帝终于决定让桓彝补上宣城内史之职。

此后,桓彝走马上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宣城的治理工作当中。他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智、果敢的决策以及勤勉的作风,使得宣城在短时间内便焕发出勃勃生机。郡内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丰收,商业繁荣;而老百姓们也过上了安稳平静的日子,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正因如此,桓彝在当地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对他的政绩赞不绝口,史书更是称赞他“颇有政声”。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就在这一年,镇守一方的将领苏峻,以朝中大臣庾亮独揽大权、专横跋扈为由,悍然发动叛乱,并亲率大军直扑京城南京,这场动乱在历史上被称为“苏峻之乱”。得知此消息后的桓彝义愤填膺,毫不犹豫地立即集结起一支忠义之士组成的军队,准备赶赴南京去讨伐叛军。与此同时,他还迅速做出部署:一方面,派遣手下得力战将朱绰率军前往芜湖,主动出击迎击叛军;另一方面,则紧急向朝廷呈报当前严峻的军情,请求支援。

此时,坐镇于南京城中的庾亮得知苏峻来势汹汹,也是心急如焚。他当机立断,派遣大将司马流率领部队火速赶往慈湖一带抵御叛军的进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刚一交锋,话说那司马流所率之部,刚刚踏上征途便遭遇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溃败,损失可谓异常惨重!司马流本人更是不幸战死沙场,令人扼腕叹息。然而,朝廷并未因此退缩,旋即命令桓彝率军继续进击讨伐叛军。

桓彝深知宣城的城防甚是薄弱,难以抵御叛军的猛烈进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果断决定先行撤退至广德暂作休整。可是,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广德似乎也并非久留之地。于是乎,桓彝再次做出决策,率领部队退守泾县,并在乌溪岭迅速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以此来顽强抵抗叛军的攻击。

就在这战火纷飞、人心惶惶之际,许多州郡眼见叛军气势汹汹、锐不可当,心中不禁生起怯意,纷纷派出使者前往叛军营地,表示愿意求和并归顺于他们。就连桓彝手下的一些部将见此情形,也开始劝说他不妨暂且佯装与叛军议和,以此避开叛军锋芒正盛之时,从而保全自身实力。

然而,桓彝听闻此言后却是怒发冲冠,厉声痛斥道:“我身受国家的深厚恩泽,理应为国捐躯,至死方休!怎能容忍自己忍受屈辱和玷污,去与那些丑恶叛逆之人互通消息?即便最终不能战胜敌人,这也是命中注定之事罢了!”言罢,桓彝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奋勇抵抗到底,毫不退缩。

紧接着,桓彝派遣麾下得力将领俞纵牢牢守住泾城的重要门户——石兰。谁曾想,那狡猾的苏峻竟然暗中调遣兵力,从东南方向出其不意地发起了包抄袭击。尽管俞纵指挥有方,将士们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石兰防线还是被叛军攻破。

叛军乘胜追击,直逼泾城城下。此时的泾城已然成为一座孤城,形势岌岌可危。但桓彝毫不畏惧,亲自登上城头指挥作战,坚决拒绝了叛军的多次劝降。城中军民在他的激励下,同仇敌忾,誓与城池共存亡。奈何双方力量悬殊实在太大,经过数日激战,泾城最终还是被叛军攻破。在那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撤退路途之中,他遭遇了穷凶极恶的叛军袭击。尽管他拼尽全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惨遭叛军残忍杀害,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五十三岁这一年。

这位不幸遇难者离世之后,宣城有位名叫纪世和的义士听闻此事,内心悲痛不已。出于对逝者的敬重与怜悯之情,纪世和不辞辛劳地收集起他的遗骸,并将其妥善安葬在了城北小镇的东门渡处。

时光荏苒,局势变幻莫测。不久之后,苏峻率领大军攻入了南京城,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而原本掌握朝政大权的庾亮见势不妙,只得匆忙出逃以避祸端。自此,苏峻得以独自掌控朝廷政权,一时之间权势滔天。

然而好景不长,时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仅仅只过去了些许短暂的日子,历史的车轮便来到了咸和四年,即公元334年。在这一年里,苏峻那令人发指的恶行,就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终于引发了众人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与反抗之火。

此时,远在荆州之地的刺史陶侃挺身而出,他深知苏峻之恶若不除,天下百姓将永无宁日。于是乎,他毅然决然地联合起江州刺史温峤,两人共同商议对策,并积极集结兵力,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气势如虹的强大联军。这支联军宛如钢铁洪流一般,带着满腔的正义与怒火,向着苏峻所在之处汹涌而去。

双方军队一经交锋,便是一场惊心动魄、天昏地暗的激烈鏖战。战场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交错闪烁,鲜血染红了大地。每一个士兵都拼尽全力,舍生忘死,只为能早日铲除苏峻这个祸害人间的恶魔。

经过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联军将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术,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攻破了苏峻的防线,成功地剿灭了苏峻及其势力。这场胜利不仅为饱受苦难的天下苍生除去了一大害,更让人们看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希望之光。

而在同一时期,江左地区有八位名士被世人称为“江左八达”。其中之一的桓彝,其出身可谓显赫非凡。他来自于传统的儒学世家——谯国桓氏,乃是经学大师桓荣的嫡系九世孙。自小生长在这样一个充满浓厚学术氛围的家庭环境之中,桓彝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饱览了众多儒学经典着作。对于那些源远流长的礼教规范,他更是心怀敬意,心悦诚服。

然而,世事变迁无常。当时正值玄风盛行的东晋士族社会,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些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古板保守的儒家行为方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已经难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浪潮,桓彝又将会如何抉择呢?于是,为了能够跻身东晋的上流社交圈,桓彝毅然决然地决定改变自己原有的处世之道。他暂且将儒家的教条搁置一旁,转而附庸起当时流行的玄学之风,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风格独特且出挑的玄学青年。

自此以后,裸奔、酗酒、身着奇装异服以及披头散发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举动,逐渐构成了桓彝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他的这些大胆行径和前卫风格,使得他在众人眼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渐渐地,桓彝声名远扬,成为了诸如谢鲲、羊曼、阮孚等一众大名士举办酗酒狂乱宴会时必定邀请的座上宾。

在与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一同纵情饮酒、肆意裸奔的过程中,桓彝的名声愈发响亮。终于,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出众的才华,他成功地融入了那个令人瞩目的名士团体——江左八达,从此一跃成为举世皆知的大名士,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王敦之乱

桓彝的命运从年幼时便蒙上了一层阴影,父亲过早地离世使得他在童年时期便饱尝生活的艰辛,陷入贫寒的家境之中。然而,逆境并未将他击倒,反而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随着年岁渐长,桓彝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决心,面对接踵而至的苦难,他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的姿态。这种积极进取的处世方式不仅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更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赞誉。正因如此,《晋书》对他给予高度评价:“性通朗,早获盛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