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彝的才华和品德得到了好友庾亮的赏识与举荐。凭借这一契机,正值青春年华的他顺利踏入仕途,开启了自己的为官生涯。起初,他所担任的职务是州主簿。这个职位虽然在最初仅仅负责管理文书等事务,但发展至魏晋时期,其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成为了将帅、重臣们倚重的幕僚长。
时光荏苒,在东晋第一位皇帝晋元帝在位期间,桓彝再次获得重用,被委以重任——出任安东将军,并兼任浚遒县(位于如今安徽省肥东县境内)的县令一职。由于他那令人惊叹不已的才华以及出类拔萃的治理能力,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官场的天际,迅速晋升为中书郎和尚书吏部郎这等要职,从而正式踏入了朝廷官员的行列。不仅如此,他的声名如同春风拂过大地一般,很快就在朝堂之上传播开来,备受瞩目。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当时擅权朝政的王敦对他的才能心生猜疑,并逐渐转化为深深的嫉恨。
桓彝深知王敦的权势滔天,其嫉恨之心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将会给整个桓氏家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决然地以身体抱恙为由,主动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从此,他过上了“无官一身轻”的悠闲生活,宛如一位超脱尘世的隐士。
时光荏苒,不久之后,晋元帝不幸“驾崩”,皇位由晋明帝继承。此时,庾亮再次举荐桓彝担任尚书吏部郎一职。而与此同时,王敦敏锐地察觉到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即将面临被削弱的危险境地。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提前率领军队发动叛乱,公然与朝廷对抗。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桓彝挺身而出,坚决站在朝廷一方,全力支持平叛行动。他的忠诚和果敢赢得了晋明帝的高度赞赏,因此得以被擢升为散骑常侍,得以参与到关乎国家安危的军机大事之中。凭借着自身独特的智慧和非凡的能力,桓彝在短时间内便崭露头角,迅速成为了这位新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桓彝因其出谋划策的特殊功绩,被封为万宁县开国男,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死节报国
王敦之乱终于落下帷幕,但东晋王朝却并未因此迎来安宁祥和的日子。相反,这场动乱过后,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众多棘手难题亟待解决。
此时的东晋王朝犹如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欲沉的巨轮,急需在政治领域实现稳固根基、恢复秩序的目标。与此同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也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一个名叫桓彝的人逐渐崭露头角。此人以其超群绝伦的智慧和出类拔萃的才干引起了众人瞩目。
时任丹阳太守的温峤目光如炬,一眼便瞧出了桓彝身上所蕴藏的巨大潜力。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向皇帝进谏,力荐桓彝出任宣城内史一职。
一日早朝之上,温峤手持笏板,恭恭敬敬地立于朝堂中央,向着龙椅之上的皇帝拱手施礼道:“启奏陛下,如今宣城地区状况堪忧。近年来此地频繁遭受战乱侵袭,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若要扭转这般局面,非得选派一位既有崇高威望,又兼具实际治理才能的贤能之士前往任职不可。依微臣愚见,桓彝大人便是此职位当之无愧的最佳人选!”
说到此处,温峤微微顿了一顿,接着解释道:“所谓‘望实’者,乃指那些不仅声名远播于天下,更有真才实学能够付诸实践之人。而桓彝大人恰是如此,其德高望重,才智过人,定能不负陛下重托,还宣城一方太平!”
明帝在平定王敦叛乱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桓彝的出色表现,深深感受到他的确具有承担重要职务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对于温峤的这番举荐,明帝深表赞同并且极为赞赏。
然而,当桓彝获知了这一消息时,却立刻向明帝呈上一封奏疏,表示自己实在难以胜任宣城内史这一要职。他在奏疏中谦逊地写道:“无论是处理朝廷内部事务还是应对地方政务,我都自觉能力有限,恐无法担此重任。”
需要指出的是,当年的宣城郡地域辽阔,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的宣城市、芜湖市以及马鞍山市这三个市级行政区的广阔区域。作为宣城郡的最高长官,宣城内史肩负着统管该区域内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等诸多事务的重大责任。特别是对于境内那条奔腾不息的长江,能否有效地加以掌控至关重要。若能妥善管理,便可确保京城建康(如今的江苏南京市)的安全无虞;反之,如果稍有疏忽,则可能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危机。话说那明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认为桓彝所谓的“并非所堪”担任宣城内史一职不过是他自谦之辞罢了。于是乎,明帝果断地下诏,正式任命桓彝出任此职。
彼时的宣城,历经战火的摧残,已然是一片荒芜萧瑟之景。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们背井离乡,至今仍未归返家园。桓彝甫一抵达宣城,便马不停蹄地展开工作。他深知当务之急乃是招募那些四处漂泊的流民,让他们重新回归故土,并积极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以应对灾荒。为此,桓彝可谓是殚精竭虑、倾尽全力,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市井街巷之间,一心只为帮助民众渡过难关。
待得民生状况稍显好转之际,基于对民众安全问题的深思熟虑,桓彝毫不犹豫地下定决心,带领着本地的军兵和民众携手并肩,共同投入到一项浩大的工程当中——修筑一道长度约达七里之遥的坚不可摧的城墙。需知,往昔岁月里,宣城一直未曾拥有专属于自身的城垣堡垒。而如今,这道由众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巍峨城墙,宛如一座钢铁长城般横亘于大地之上,为宣城的万千百姓构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桓彝这般殚精竭虑治理地方政务,其清正廉明、开明正直的为官作风,犹如春风拂面,深深触动了宣城每一位黎庶百姓的心弦。人们对于这位时刻将天下苍生系于心间、视民如子的“桓内史”满怀感激之情,尊崇之意更是溢于言表。甚至连那部被誉为史学经典的《晋书·桓彝传》也不惜笔墨,以简洁明了却又力透纸背的区区十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了桓彝主政宣城期间所缔造的非凡功绩:“在郡有惠声,为百姓所怀”。此十字真言,不仅是对桓彝个人能力和品德的无上赞誉,更是他深受民众爱戴的生动写照。
只可惜啊,好景不长。尽管桓彝竭尽全力想要维持宣城辖境内的安定祥和,但这样的局面仅仅持续了短短两年有余。
公元327年,正值晋成帝咸和二年隆冬腊月之际,那寒风如刀割般凛冽,大地一片萧瑟。此时,手握精兵一万多人的冠军将军苏峻,身兼历阳郡内史要职,他与盘踞在寿春之地的平西将军祖约暗中勾结。这祖约乃是豫州刺史,二人狼狈为奸,打着讨伐庾亮这位权臣的旗号,悍然率领大军起兵叛乱。
一时间,风云变色,天下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桓彝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迅速召集起众多忠义之士,意欲赶赴京城建康,以尽忠报国之志,扞卫皇室尊严。然而,他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下属们的极力劝阻。他们忧心忡忡地说道:“大人啊,咱们宣城的兵力实在薄弱,根本无法与敌军抗衡,如此贸然前去,岂不是羊入虎口?”面对众人的担忧,桓彝并未退缩,而是慷慨陈词道:“如今国家社稷面临生死危机,身为臣子,怎能安然坐视不理?若在此刻贪生怕死,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一番义正辞严的说辞,终于让部下们心悦诚服。
于是,桓彝毅然决然地率领着这支仓促集结而成的队伍,马不停蹄地向着芜湖进发。一路上,将士们士气高昂,心怀必死之决心。正当他们沿着江水顺流而下,准备直捣黄龙之际,不想却遭遇了叛军的精锐部队。那叛军来势汹汹,犹如猛虎下山一般,瞬间将桓彝所部冲得七零八落。经过一场惨烈的激战,桓彝最终不敌,只得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回宣城。
可谁曾想,那穷凶极恶的叛军竟不肯善罢甘休,一路追杀而来,转眼间便已兵临宣城城下。望着城外黑压压的叛军阵营,桓彝心中暗暗叫苦。原来这宣城郡城并无坚固险要可供防守,若强行抵抗,恐怕只会招致灭顶之灾。权衡利弊之后,桓彝当机立断,下令全军撤退,并火速退守至广德县城。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事方才暂告一段落,但局势依旧紧张万分,令人揪心不已。
在广德屡屡传来叛军击败朝廷军队的消息,桓彝心中十分不安,总想援助王师,拯救朝廷,于是又迅速率军进驻泾县(今安徽泾县)。恰在这时,闻之苏峻叛军已攻占了京师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际,决心坚守泾县城,抵抗叛军。此时,周围诸多州郡已降于叛军,苏峻指使他们轮番到泾县来劝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严词拒绝。苏峻的将领韩晃率部紧紧围困着泾县城,桓彝的部下心情紧张起来,纷纷建议桓彝对叛军来个假投降,以免叛军屠城。桓彝正色说道:“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坚志守城一月有余,一座小小的县城才被攻破,随之桓彝被叛将韩晃杀害于城中,时年五十三岁。苏峻、祖约的叛乱,被东晋的重臣、名将温峤、陶侃率领的王师平定之后,桓彝被朝廷追赠为廷尉,并赐于“简”的谥号。
典出《世说新语·赏誉》篇:“桓茂伦(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裁中,谓内心有裁断。《晋书·褚裒传》:桓彝: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注:“阳秋”应为“春秋”,此处用“阳秋”是因东晋简文帝之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
《晋书》:抱中和之气,怀不挠之节”、“扬芬千载之上,沦骨九泉之下”,并有赞语云:“矫矫宣城,贞心莫陵。身随露天,名与云兴。”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是东晋时期的外戚和名士。他是丞相军谘[zi]祭酒庾琛儿子,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哥哥,出生于颍[ying]川郡鄢陵县(今河南鄢[yān]陵北)。
生平经历:庾亮早年受司马睿重用,历任西曹掾、丞相参军等职,参预讨伐华轶有功,受封都亭侯。晋明帝即位后,任中书监,后接替王导出任此职。王敦之乱时,庾亮任左卫将军抵抗王敦部将钱凤,乱平后因功封永昌县开国公,转任护军将军。明帝驾崩后,庾太后临朝,庾亮与王导等共同辅佐朝政,实际政事多由他决策。咸和四年,苏峻之乱平息后,庾亮出镇芜湖。咸和九年,陶侃逝世,庾亮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咸康五年,石勒死后,庾亮有收复中原的想法,后邾城失陷,毛宝等将领战死,庾亮向成帝谢罪,请求自贬。他忧闷成疾,于咸康六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个人作品:庾亮有文集二十一卷,今已佚。《全晋文》收录有其《让中书监表》《让封永昌县公表》《谋开复中原疏》等作品,《淳化阁帖》收录有其墨迹《书箱帖》五行。
历史评价:庾亮在东晋历史上是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王敦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东晋稳定做出贡献,执政时也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改革措施。还擅长书法,有一定文学才华。但他决策失误引发苏峻之乱,给东晋朝廷带来沉重打击,北伐时邾城之败也让其北伐梦想破灭,这些失误使他政治声誉受损,也给百姓带来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