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老人阔别十三年之后,机缘巧合,张良果然因公事来到济北,那时他正跟随刘邦外出视察,路过济北的谷城山,意有所感,心内惆怅不已,十三年前的云烟往事突然涌上心头。他苍茫四顾,果然见到谷城山下那块醒目的黄石,他不管不顾地奔向黄石,毕恭毕敬地将黄石取回,从此奉若至宝,须臾不离。
后来他去世之时,还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黄石和自己一起安葬。
于是,黄石老人就成了一个永远传诵不已的神话。
【个性点评】
汉初开国三杰中,只有张良获得了善终。张良的水平和谋略不仅仅体现在运筹军国大事上,更体现在其防患未然的自我保护之上。一个关于黄石老人的传说,就是他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的具体表现。黄石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了个黄石作为物证,以此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虽然这是张良缺乏自信的表现,但这块黄石却巧妙地补足了张良所编造的黄石老人传说的缺憾。这块石头的出现,为张良提供了物证,同时也帮张良完成了自我神化。面对天助的神人,凡夫俗子岂可嫉妒?因而,最终张良得以全身终老。
因为需要,所以存在,黄石老人是个实用主义的标本。司马迁曾说他自己看到过张良的画像,貌如美女。不仅外貌,看来张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样绵密。男人女相,大富大贵之本啊!
汲黯:遇到这个人,皇上只好保持沉默
汲黯,人如其名,遇到这个人的时候,人们只能黯然无语,连皇上也只好保持沉默。这样的酷哥,中国历史上有几个?
汲黯为人严正,严正到了令人畏惧的地步。汉武帝时,汲黯官拜谒者,为皇上掌管传达之事。东越的两族人互相攻伐,汉武帝令汲黯去视察调解。汲黯到了半路的吴县就回来了,对汉武帝说:&ldo;越人相攻,只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本来就好斗,不值得皇上过问,也不值得皇上派我去调解。&rdo;此公居然如此明目张胆地违抗诏令,还振振有辞。
河内郡失火,连绵烧了一千多家,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这回倒是真的去了,不过回来说的话更气人:&ldo;有一家人不慎失火,因为邻居住得密集才蔓延开来,皇上不必担心。倒是我经过河南郡时,发现河南的老百姓饱受水旱灾害,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甚至父子相食。我就自作主张,凭着皇上所赐的符节,命令河南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现在我回来了,请皇上治我的矫诏之罪。&rdo;此公不务正业,在路上乱管闲事,汉武帝听了也无话可说,只好把汲黯贬为荥阳令。
谁知汲黯根本看不上这个小小的荥阳县令,觉得简直是对自己的羞辱,于是称病不去上任,回到老家休养去了。汉武帝无可奈何,只好又把汲黯召了回来,官拜中大夫。汲黯仍然改不了老毛病,经常直言相谏,汉武帝实在忍受不了,又把他贬为东海太守。这一次汲黯没有再任性,在东海太守任上无为而治,自己病怏怏地天天躺在卧室里睡觉,居然把个东海治理得井井有条,官民人等交口称赞。汉武帝又赶紧把汲黯召回来,官拜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的官越做越大。
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百官来朝贺的时候,年俸中二千石的大官都行跪拜之礼,田蚡非常傲慢,根本就不还礼。他傲慢,汲黯比他更傲慢,见到田蚡的时候作个揖就算作行礼了。
汉武帝好儒学,广揽天下的文学之士和儒生。汲黯看不过去了,公然在朝堂上进谏说:&ldo;皇上您其实内心里的欲望很多,对外却偏偏假装要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获得唐尧虞舜那样的功绩呢!&rdo;汉武帝一听,照例地沉默不语,但是越想越生气,不等结束上朝的时间,拂袖而去。回去对近侍发牢骚:&ldo;汲黯这个人,真是他妈的又戆又愚!&rdo;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有的还数落汲黯不该这样赤裸裸地指责皇上,汲黯回答说:&ldo;皇上要咱们辅佐他,难道咱们都非要阿谀奉承不可?这不是明摆着要陷皇上于不义吗?&rdo;
汉武帝气消了以后,也不再怪罪汲黯。相反,大将军卫青入宫侍奉,汉武帝就蹲在厕所上接见他;丞相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都忘了戴。可是汲黯求见的时候,汉武帝帽子没有戴好是不会接见他的。有一次汉武帝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还没有戴帽子,一看见汲黯,赶紧躲进帐子里面,嘱咐近侍代他出面,汲黯奏什么就准什么。
对丞相公孙弘,汲黯指摘他是小人,&ldo;怀诈饰智&rdo;,阿谀皇上;对酷吏张汤,汲黯更是一见就上前痛骂他实行苛法,不过就是个刀笔吏,有什么资格做公卿。以前这两个人都比汲黯官小,现在反而都爬到了汲黯的头上。汲黯也不是圣人,心中常常愤愤不平,对汉武帝抱怨说:&ldo;皇上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后来者居上。&rdo;汉武帝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语,权当耳旁风。
匈奴浑邪王率众来归降汉朝,汉武帝下令征发两万辆大车去接他们,长安府没钱,于是向老百姓借马,老百姓就把马藏起来,结果马没有凑齐。汉武帝大怒,想杀了长安令,汲黯进谏说:&ldo;长安令无罪!匈奴叛主降汉,皇上您应该按照惯常的规矩,让沿途各县慢慢地接运过来,干吗弄得天下骚动,让我国的老百姓疲于奔命地去侍奉讨好匈奴人呢!干脆您把我杀了得了!杀了我,老百姓就把马献出来了。&rdo;听完这一番讽刺刻薄的谏言,汉武帝又是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语,权当耳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