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唐朝凌烟阁是什么 > 第84章 李密桃林兵变被杀实乃死于自身的羞耻心(第2页)

第84章 李密桃林兵变被杀实乃死于自身的羞耻心(第2页)

李密、贾闰甫闻言,赶紧跪拜受命,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李渊看二人神色,随即又命王伯当为副使,率精兵三千随行,并特赐李密御马"飞白",以示恩宠。

李密与贾闰甫详装感动不已,连忙再次拜谢接受命令。

是夜,李密与王伯当密议于府中。王伯当低声道:"主公,李渊此举,名为重用,实为试探。我等当如何应对?"

李密凝视着案上的地图,手指划过潼关、桃林,沉声道:"李渊欲使我与王世充两败俱伤,我岂能如他所愿?待出潼关,自有计较。"

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一日,长安城外朔风凛冽,旌旗猎猎。李密一行整装待发,随行有贾闰甫、王伯当等心腹,以及三千精兵。

临行前,皇帝李渊特赐御酒,又命李密将半数部众留驻华州。

唐初的华州,即现今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理战略地位。华州(古称郑国)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设立,当时称为华山郡,治所在郑县(即华州区)。在华州的历史中,名称曾多次变更。例如,唐武德年间一度改名为太州,但不久后又恢复为华州。此外,华州还曾改名为华阴郡,但使用时间也不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华州。唐初,华州辖郑县、华阴、下邽三县。唐末,还曾短暂地将栎阳县划归华州,但时间很短。

华州位于长安以东180里,是关中地区的重要门户,东距洛阳670里,是唐代长安与洛阳之间驿道的必经之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华州被称为“通化门前第一州”。由于华州地处关中军事要地,唐肃宗时期在此设立了镇国军节度使和潼关防御使,管辖华州和华州的军事事务,确保这一战略要地的安全。

华州在唐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华州也因此成为当时的文化重镇。唐代许多着名诗人都曾吟咏过华州,如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王昌龄等,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杜甫在任华州司功参军期间,还写下了《题郑县亭子》等着名诗篇。

唐初的华州不仅在地理和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丰富的文化和文学成就也使其成为唐代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皇帝李渊命李密将半数部众留驻华州的决定,笔者觉得,唐高祖当时是不是唯恐李密不乱?这一决定看似是对李密的信任与重用,实则暗藏深意。这一举措,既是对李密兵权的削弱,也是对其忠诚度的试探。

李渊早已觉察李密心思,也明白放虎归山易,收虎入笼难。此举既可防止李密坐大,又可观察其反应。

李密何等精明,岂会不知其中玄机?当他接到这道命令时,心中警铃大作,暗自思忖:“李渊真是老狐狸,此举分明是要断我臂膀。若我抗命,便是授人以柄;若我顺从,则实力大损。"

于是他面上不显,只是恭敬领命,甚至主动表示:“臣蒙陛下厚恩,自当谨遵圣意。留驻华州之部众,将以待陛下调遣。”

这种表面恭顺、内心警惕的态度,正是李密在政治博弈中的生存之道。在长安这个权力漩涡中,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因此,他选择隐忍不发,暗中筹谋,等待时机。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既展现了李密的政治智慧,也预示了后续事态的发展。

张宝德也随行在列,此人素来谨慎。张宝德是李密麾下的长史。在李密决定叛唐并离开长安去收抚山东豪杰时,张宝德作为李密的部下,他注意到李密与旧部频繁密会,又见其将家眷秘密安置,再观皇上的“用心”安排,心中愈发不安。他预见到李密此行必定会反叛,因为他已经决定归附唐朝,不想再跟随李密四处流亡或遭受败亡的命运。

是夜,张宝德在驿馆中辗转反侧,终于提笔写下密奏:“李密素有枭雄之志,今得东行,如鱼入海,必不复返。臣恐其借招抚之名,重聚旧部,届时山东必乱。”

皇帝收到张宝德密奏之后,一点都不感到吃惊,李渊不但没有采取补救措施,比如派使臣将李密截回,或是派出精锐军队就地将李密截杀,反而降下敕书派一小卒慰劳刚出发的李密,并告知其留下带走的部队慢慢前行,让李密自己单人匹马回朝,然后再委以他重任。

李密率部行至距长安约200公里的稠桑(今河南灵宝西),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就在此时,皇帝李渊的使者快马加鞭送来敕令,命其即刻返回长安。

营帐中,李密展开敕书,脸色骤变,立即召来心腹贾闰甫密议道:“李渊先是允我东行,如今又无故召还。”

李密将敕书重重拍在案上,继续说道:“前日他还说有人坚决反对,朕必力排众议,今日却出尔反尔。这分明是有人进了谗言!我若回京,必是死路一条。不如攻取桃林县,收其兵粮,北渡黄河。待消息传到熊州,我等早已远遁。若能抵达黎阳,大事可成。闰甫以为如何?”

贾闰甫闻言,神色凝重,思虑片刻回答道:“明公,皇上待您不薄。况且图谶所示,天下终将一统。您既已归顺,何必再生异心?任瑰、史万宝分据熊、谷二州,若听说你此时有变,朝发夕至。即便我们攻下桃林,也来不及集结兵力。一旦被定为叛逆,天下之大,何处可容身?您不如暂且奉诏返回,以示忠心,待来日再图山东不迟。"

李密听后勃然大怒,斥责道:“李渊以我与周勃和灌婴之流并列,这是在羞辱我,我岂能忍受!”

李密之所以说李渊将他与周勃、灌婴同列是一种羞辱,是因为周勃和灌婴是西汉初期的名臣,曾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来在吕后去世后,他们联手铲除吕氏势力,拥立汉文帝,成为功臣中的功臣。而李密则认为自己有着与生俱来的领导才能和显赫的家世,不愿意被视为普通的臣子,尤其是与那些在他看来是草根出身的功臣相提并论。同时,他对李渊的安排感到不满和失望,认为这是对他才能和地位的贬低。

李密接着愤慨道:“谶语“李姓为王”所示,天命在我。李渊至今未能杀我,还让我东行,正说明我是王者不死!即便唐朝平定关中,山东终将还是归我所有。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你是我的心腹,为何如此畏首畏尾?若不与我同心,我先杀了你再走!”

贾闰甫泪如雨下,哭诉道:“明公您虽应图谶,但近来天时人事已变。如今天下大乱,人人自危,强者称雄。您初来乍到,谁会听命?自翟让之事后,众人都说您背恩忘本,谁还肯将兵权拱手相让?他们必会担心您夺权,反而抗拒。一旦失势,何处容身?若非深受明公大恩,我岂敢直言!望明公三思,只怕大福不再。若明公执意如此,贾闰甫甘愿以死相谏!”

李密听后,更是怒不可遏,拔刀相向,立即就要斩杀贾闰甫。

王伯当等人急忙劝阻,贾闰甫才得以脱身,随后他找到时机逃往了熊州暂且不提。

王伯当则继续劝道:“义士之心,不以存亡易节。明公若执意东行,伯当愿与您同生共死。只是此举恐无益于事。”

然而李密心意已决。这个曾与李渊争天下的枭雄,终究难逃命运的捉弄。稠桑之夜,成为他人生最后的转折点。

《旧唐书》记载:“密既负其才智,常怀觖望。”这场惊变,不仅改变了李密的命运,也影响了唐初统一战争的进程。

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二十日凌晨,寒风刺骨。李密在稠桑驿馆中扣押了前来传诏的唐朝使者,将其斩杀。李密终于还是撕下了最后的面具,再次成为欲与李渊争霸天下的枭雄。

按照李密的暴动计划,黎明时分,他亲率数十名男扮女装的亲信军兵来到桃林县城下。

唐初的桃林主要指位于潼关的桃林塞,即今日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位于潼关的东北方向,两地相距约60里(30公里)。这一地区在春秋时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据《左传》记载,晋文公曾在春秋时期派詹嘉驻守桃林塞,以断绝秦国与东方诸侯国的联系。此外,唐初桃林塞隶属弘农郡华阴县东的潼关,这一地区在唐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唐玄宗时期,桃林县被改名为灵宝县,因为唐玄宗认为此处有灵宝符,与道教有关。

李密率众来到桃林城下,他神色自若地对守城官员说:“本官奉诏暂返京师,家眷欲暂居县城,请行个方便。”

守官见是光禄卿李密亲至,不知有诈,亦不敢怠慢,连忙开门相迎。

李密身后跟着数十名男扮女装的“女眷”,皆着宽大裙裾,头戴幂篱(一种面罩)。这些“女眷”步履轻盈,举止端庄,守军不疑有他。待入县衙后,忽闻一声哨响,“女眷”们掀开幂篱,露出精壮面容,从裙下抽出利刃,瞬间控制了县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