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唐朝凌烟阁是什么 > 第84章 李密桃林兵变被杀实乃死于自身的羞耻心(第3页)

第84章 李密桃林兵变被杀实乃死于自身的羞耻心(第3页)

守官这才发觉这些妇人都是李密精心挑选的死士,假扮女眷混入城中。占据桃林后,李密立即开仓放粮,招募壮丁。他深知时间紧迫,不敢久留,当即率众出城,直奔南山险道。但李密命随行将士对外宣称其部队将东进洛阳。

此处南山指的是位于今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的邢公山附近的熊耳山,是李密南逃的必经之路。

熊耳山海拔1569米,是秦岭的一条支脉,也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因主峰双峰向中倾斜,状似熊耳而得名,自古为道教圣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熊耳山风景区不仅有秀美的山水,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温泉常年水温49。5度,富含硫、氟、钙等二十多种微量元素。景区内有多个景点,如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大孤山、小孤山、梳妆楼、朝阳洞等。

熊耳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道教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旅游胜地,适合广大读者朋友们携老人、孩子前往游玩,感受道教文化,享受独特的温泉。

临行前,李密派士卒乘快马赶往伊州,命旧将张善相率兵接应。

张善相是唐初的一位重要军事将领,他生于隋炀帝大业末年,是今河南许昌市襄城县人。张善相在李密战败后,以许州归唐。

隋唐时期的许州,即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许州治所在颍川县,大业初年改为颍川郡,辖14县,包括长葛、许昌、鄢陵等。唐朝时,武德四年(621年)恢复许州的名字,并在天宝元年(742年)一度改为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为许州。

许昌(许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许昌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非常繁荣。许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称为“许”,因许由在此牧耕而得名。夏朝时,这里曾建都阳翟(今禹州市)。春秋战国时期,许地为郑、楚所据,先后分属韩、魏、楚等国。秦朝时设立颍川郡,治阳翟。东汉时期,曹操迁都许都,许昌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进一步促进了许昌的经济发展。三国时期,许州为魏五都之一,魏文帝曹丕改为许昌。

许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唐代着名画家吴道子。今许昌还是中国花木之乡,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及众多旅游景点,如曹魏古城、春秋楼、灞陵桥、许昌博物馆和许都公园等。曹魏古城是三国时期曹操的治所,充满了历史气息;春秋楼是着名的古建筑群,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美艺术;灞陵桥因三国传说而闻名;许昌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今日许昌更有商界传奇“胖东来”,胖东来大型超市,其影响力不仅限于许昌,其“虹吸效应”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带动周边商业发展。通过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胖东来提升了许昌的城市形象,成为许昌的一张亮丽名片。

张善相在投降唐朝后,被唐高祖李渊授予伊州总管职务。

隋唐时期的伊州即现今的汝州市,是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县级市。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治所梁县城,即现今的汝州市区。大业二年(606年),改伊州为汝州,此后汝州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此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着名的九峰山风景区、风穴寺等。汝瓷、汝石和汝帖被誉为“汝州三宝”,展示了汝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密当时命人从桃林(灵宝)前往伊州(汝州)求援,两地相距二百余公里,估计是周边可依靠的力量都已耗尽,实在无外援可用,已经处于非常绝望的战略处境,可谓“穷途末路”“困兽犹斗”。

李密此时就像被困住的野兽,虽然形势极为不利,但仍试图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反映出他虽身处绝境但仍不甘失败的心态。

此时,熊州右翊卫将军史万宝已接到警报。

隋唐熊州相当于现今的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宜阳县在桃林(灵宝市)的西方,两地相距约一百七十公里。熊州治所在现今的河南省宜阳县西韩城镇,熊州领有宜阳、渑池、永宁三县。到了唐朝,熊州一度被废置,后来在唐高祖武德元年复置,并改宜阳县为福昌县,下辖福昌、渑池、永宁、长水四县。

今宜阳县(古熊州)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自东周时期置县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召伯听政之处、“诗鬼”李贺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同时,这里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花果山、锦屏山、灵山等。除李贺故里外还有虎头寺石窟等历史遗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寻迹。

熊州右翊卫将军史万宝我们前文已经详细介绍过,他原为长安豪侠,因帮助他人而被称为“长安大侠”。在隋末动荡时期,他与李神通等人起兵响应李渊,共同对抗隋朝。唐初,曾任行军总管、原国公等职,最终被封为原国公。

得知李密再次反叛,史万宝对行军总管盛彦师说道:“李密骁勇善战,又有王伯当相助,如今决意反叛,恐难抵挡。”

盛彦师却胸有成竹:“请给我数千精兵,必取其首级。”

史万宝追问计策,盛彦师笑而不答,只道:“兵法尚诈,不可轻言。”

史万宝听后不再追问,便许数千精兵交由盛彦师。盛彦师立即率军翻越熊耳山,在险要处设伏。他命令弓弩手埋伏于高处,刀盾手藏于溪谷。

有部将不解,问道:“闻李密欲往洛州(洛阳),将军为何进山设下埋伏?”

盛彦师解释道:“李密非常狡诈,对外声称要前去洛阳,实乃声东击西之计,他真正的目的实欲经襄城与张善相会合。我军在山中埋伏,待其入谷,山路险狭,虽然敌我双方都难以施展兵力。但我军今日率先据守要道,占据有利地势,突然伏击,必可擒之。”

再说李密从桃林(灵宝)逃脱,渡过陕州后,见追兵未至,以为已摆脱追捕,便放慢行军速度。

隋唐陕州即现今河南省三峡市陕州区,在桃林(灵宝)的西方,两地相距约40公里。陕州地处黄河中游,东据崤山,西接潼关,是连接中原与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陕州在唐代是中原西进的要地,控制着两京(长安和洛阳)之间的水陆交通,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

李密过了陕州,见无追兵,但他万万没想到,盛彦师早已在前方熊耳山山谷中设下天罗地网。

当李密军行至山道中段时,突然伏兵四起,箭如雨下。因山道狭长崎岖,李密军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

混战中,李密与王伯当并肩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双双战死。盛彦师遂命人割下二人首级,快马送往长安。李渊闻讯,赐盛彦师葛国公爵位,仍领熊州总管职务。

这场发生在桃林县的惊变,以李密的彻底失败告终。《旧唐书》评曰:"密虽枭雄,终为唐室所擒,非战之罪,时也命也。"这个曾叱咤风云的瓦岗军领袖,一代枭雄,最终在政治博弈中败下阵来,死于自己的“羞耻心”,成为唐初统一大业中的一段插曲,李密被杀时年仅三十七岁。

作为瓦岗军的领袖,李密曾拥有强大的势力,甚至一度有望逐鹿中原。然而,在归顺唐朝后,李密并未得到预期的重用,反而被边缘化,这让他深感屈辱。尤其是在桃林之变中,他因不满唐廷的冷遇,试图东山再起,却因仓促起事、准备不足而失败。最终,李密选择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其自尊心无法承受落差的结果。可以说,李密自身的羞辱心态,驱使他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李密的首级被送往长安示众后,他的尸体则被自己的亲信埋葬在黎阳山西南五里处,后由李世积(徐世积,朝廷赐姓李)为其守墓。

李密之死,标志着瓦岗农民起义军的彻底覆灭。然而,天下并未就此安定,唐朝朝廷还面对着十大割据势力,其中占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不久建立郑国,是唐初的主要对手之一;控制河北的窦建德,建立夏国,势力强大;在河北继续反抗唐朝的窦建德及其部将刘黑闼;占据江陵的萧铣,控制长江中游,建立梁国对抗唐朝;占据江淮地区杜伏威,虽然宣称归顺唐朝,但仍保持一定独立性;杜伏威旧部辅公祏,在杜伏威归顺唐朝后继续在江淮地区反抗唐朝;占据朔方的梁师都,依附于突厥,长期与唐朝对抗;占据山西北部的刘武周,同样依附突厥,与唐朝对抗;占据河北北部的高开道,也在依附突厥,与唐朝对抗;以及不久前建立凉国,占据河西走廊的李轨仍在灭亡之路上垂死挣扎。

唐朝初年,面对这些割据势力的威胁和复杂的局势,皇帝李渊将如何运筹帷幄,逐步平定四方?下一章,我们将继续讲述这段风云变幻、紧张刺激的历史进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