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表姐就在米公司汽车上班呢。她可是内部人士哦,所以我就偷偷向她打听了一下。结果你猜怎么着?她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消息:初代车型的传感器融合方案竟然存在缺陷!
具体来说呢,就是毫米波雷达和视觉识别这两个关键的传感器,在强光照射的情况下,会出现相互干扰、甚至“打架”的情况。这可太危险了,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这种情况,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
“但技术进步需要试错。”客人b打断她,“特斯拉刚进中国时,Autopilot也出过类似事故。关键是企业有没有把‘辅助’两个字刻进用户心里。他面带微笑,伸出手指,直直地指向前方车道上那辆正在平稳行驶的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那辆车就像一个忠诚的机器人,沿着既定的路线匀速前进,没有丝毫偏差。
“你看那些Robotaxi,”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兴奋,“它们的车顶上都安装着一个独特的激光雷达,看起来就像是给车子戴上了一顶帽子一样。”他用手比划着,仿佛那个激光雷达真的是一顶帽子,“不过,你知道吗?这个激光雷达的成本可高了,甚至比车身还要贵呢!”
接着,他的话题一转,提到了米公司的纯视觉方案。“米公司想要通过纯视觉方案来降低成本,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他点点头,似乎对这个方案表示认可,“但是,这样做也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算法盲区。”
他皱起眉头,解释道:“纯视觉方案虽然可以减少一些硬件成本,但它对于复杂环境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恶劣天气、光线不足或者物体形状不规则时,纯视觉算法可能会出现盲区,导致车辆无法准确感知周围的情况。”
小陈正聚精会神地驾驶着车辆,突然,他的目光被后视镜里的一幕吸引住了。他看到一辆米白色的汽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他们逼近,那辆车的速度之快,仿佛要冲破时空的限制一般。
小陈定睛一看,发现那辆米车的车身上贴着一张醒目的“智能驾驶2。0”的贴纸,在阳光的照耀下,那张贴纸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炫耀着它的高科技。
然而,就在两车间距不到5米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辆米车突然毫无征兆地急刹车,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发出一阵尖锐刺耳的声响,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小陈的客人A惊恐万分,他失声惊叫,下意识地紧紧抓住前排座椅,身体前倾,满脸都是惊恐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客人A的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愤怒,他对着小陈喊道:“看见没?这就是盲目信任所谓的智能驾驶的后果!”
中午十二点,阳光穿透云层,高速公路的轮廓愈发清晰。小陈在服务区停车,三人在充电桩旁的长椅上休息。远处,几位技术人员围着一辆抛锚的电动车讨论,充电桩屏幕上显示着“智能诊断中”的字样。
“其实最让我害怕的,是‘系统比人可靠’的幻觉。”客人b望着车流,声音平静,“我有个搞自动驾驶的朋友,说现在的AI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能在平路上跑,但遇到台阶就会摔。可车企为了销量,总把‘孩子’包装成‘超人’。”
客人A低头看着手机,最新推送显示小米股价因事故传闻下跌3%:“我表姐说,公司内部在争论要不要公开初代车型的缺陷数据。有人说‘影响品牌’,有人说‘保命更重要’。其实用户要的不是完美的车,而是诚实的说明书。”
小陈拧开保温杯,热气模糊了眼镜:“我开了五年车,见过暴雨天抛锚的电动车,也见过自动泊车撞坏轮毂的SUV。最靠谱的,还是自己的眼睛和双手。智能驾驶这东西,该是个帮手,不是主人。”他突然想起副驾驶位上曾经放过的一本《汽车构造》,书页间夹着女儿画的卡通方向盘。
下午三点,A城的路牌在视野里浮现。客人b下车时递来一张名片:“我在智能交通研究院工作,您这样的老司机对我们很重要。其实技术的温度,藏在每个驾驶员的故事里。”小陈接过名片,指尖触到凹凸的烫金字:“人类驾驶员行为数据库”。
返程的路上,夕阳把车影拉得很长。小陈打开车载广播,正好听到《饮茶论道》的结束语:“当车轮碾过技术与人性的交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芯片,更是更清醒的认知——智能驾驶的终极安全,始于对‘辅助’二字的敬畏。”
后视镜里,城市的轮廓渐渐模糊,高速公路像一条银色的丝带,延伸向未知的远方。小陈握紧方向盘,突然觉得掌心的老茧不再是岁月的印记,而是人与机械对话时,最温暖的缓冲带。
尾声:雾散之后
三个月后,小陈在顺风车平台看到更新:所有智能驾驶车辆必须强制标注“本系统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他想起那个戴米兔挂件的女孩,想起高速上那辆急刹的米车,突然明白,技术的迷雾终将散去,但人类对安全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车载导航再次提示:“前方进入隧道,建议手动驾驶。”小陈笑了笑,转动方向盘,让车灯照亮眼前的黑暗——这一次,他知道,真正的掌控,从来都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