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在总体兵力不增加的情况下,红巾军的战力却在不断提升。而金军在征剿义军的时候,付出的代价也更大。
而名为讲武堂的军校也在莱州建立起来,部队中的军官不断被抽调,在这里进行培训。
以军校起家,用新军官建立自己的嫡系,孟九成对这种办法可不陌生,后世成功的例子更给了他信心和启示。
抗金抗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据孟九成的判断和估计,三五年后能与蒙军形成真正的力量上的对峙,就是很令他满意的结果了。
当然,只要根据地建设得好,还有财力、工业能力的提高也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后的进程会大大加快。
除了讲武堂,形同书院的政务学堂也建立起来,开始培养文职官员,以便在治理地方中能够切实贯彻实施他所制定的政策法规。
换而言之,他正在试图悄悄地改变传统的科举选拔官吏的方法,并且力争使官僚机构达到最精简的程度。
时间并不让孟九成觉得充裕,除了要面对金军的压力外,还有离交锋已不远的蒙军。
相对而言,对付金军已不是主要问题,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军,才始终是孟九成的心病。
所以,孟九成现在一边拼命发展,一边尽力把局面扩展开来,使人们习惯并适应他所推行的政策和模式,以积聚与蒙军作战的整体实力。
当然,建立威权,培养嫡系,拢络人心,掌握钱粮大权等等,也是正在实施的应对手段。
虽然感到时间的紧迫,以及将来的压力和阻碍,孟九成却并不十分悲观。而且,悲观也没什么用,敌人不会因为你害怕恐惧而放你一马,除非你投降。
当然,孟九成肯定不会有古人那种舍生取义、青史留名的气概和觉悟。
这种思想和觉悟,孟九成虽然做不到,但却钦佩得五体投地。
“……伦理的力量,能够而且必将产生幸福、平安以及美好的感觉……只有一种途径能抵达幸福的彼岸,这就是超脱所有道德中立的价值观。”
除了宗教以外,人性是无法超脱和超越的。战争中的红尘世界遍是陷阱与屠坑,肉身破灭与精神超越正是考验勇气和道德的最佳试金石。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无法逃遁的。大无畏的牺牲和求死渴望,成为永恒者光荣的涅槃。而眷恋贪生的依顺,成为变节者和贰臣的邪恶劫火。
可以想象,所有的英烈,以及留存青史的殉国者,他们临终的思想状态皆是一种高尚的怜悯。
在死亡面前,他们感受着幸存同胞、敌人、变节者的悲苦,俯视着芸芸众生的蝇营狗苟。那是一种怎样超越人类二元性的心如止水的状态啊。
所有的苦难和折磨,所有呼啸而至的白刃和炮石,在这种超脱凡俗的伟大精神面前,变得那样苍白无力。精神的伟大,超越了苟活生存的微渺智力。
所以,每个王朝末期那些反抗民族奴役的烈士,不管是南宋的,还是明末的,都会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荣光。
正因他们的存在,中华国家短暂的四分五裂,因停滞而产生的遍体鳞伤,甚至政权一时间的分崩离析,都能在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下得以愈合创伤。
所以,孟九成自忖做不到视死如归,却崇拜钦佩那些爱国者,并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并且,他希望别人能以此为榜样,涌现更多那样的英雄烈士。
岳庙,在钱粮很紧张的情况下,孟九成还是拔了资金进行修建,并通过官府大力宣传岳王的英雄事迹。
要知道,在当时,岳王平反并没有多长时间。准确说来,不过三十多年,还是韩侂胄为北上伐金作舆论准备的手段。
而崇岳贬秦,则更是只有十年。
开禧二年(1206),宁宗、韩侂胄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可谓是大快人心。
但到了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实际掌权,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
也就是说,修岳庙,崇岳王,孟九成比南宋君臣走得更远。只是暂时有求于南宋,孟九成没把秦桧、王氏等铁人摆在庙里罢了。
从物质到精神,孟九成都在拼命做着准备,等着迎接明年宋金撕破脸皮,大打出手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