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随后徐云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esp;&esp;“但实际上呢,由于物体有厚度……为了方便举例,这里就假设用一个球做实验好了。”
&esp;&esp;“对于一个球形物体,因为它具有有限的半径r,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把它降低到黑洞视界才能扔进去——在视界上方r(固有距离)的时候就截止了。”
&esp;&esp;“这时黑洞熵会增加一些,而物质的熵会消失,从而保证广义抢了霍金饭碗(下)
&esp;&esp;“……”
&esp;&esp;在听到徐云所说的两个黑洞合并的想法后。
&esp;&esp;话筒内再也没有传来杨振宁的回答,取而代之的则是沙沙沙的笔算声。
&esp;&esp;从小球投入黑洞,换成两个黑洞合并。
&esp;&esp;二者在【行为】层面是类似的,也就是都是两个东西靠近合为一体,但彼此间的重要性却截然不同。
&esp;&esp;前者算是异性,勉强还算常见,后者就特么的相当于男酮了。
&esp;&esp;而小球丢入黑洞如果因为半径的原因存在熵增,那么理论上黑洞合并也应该同样如此。
&esp;&esp;也就是……
&esp;&esp;无论是黑洞的表面积还是黑洞熵,都会因此不可逆的增加。
&esp;&esp;“……”
&esp;&esp;这一次。
&esp;&esp;杨振宁的计算时间足足持续了二十分钟,期间由于屋内没有交流声传来,屋外的陆光达都忍不住推开门悄悄看了看情况。
&esp;&esp;二十分钟后。
&esp;&esp;徐云手中的话筒对面,悄然响起了一声复杂的叹息:
&esp;&esp;“果然如此,在旋并状态下,黑洞的视界面积会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esp;&esp;“小徐,你的看法……是对的。”
&esp;&esp;杨振宁的语气并不消沉,但却极其感慨。
&esp;&esp;虽然物理学界还没有见到过黑洞与黑洞合并的现象,甚至连普通黑洞都没观测到。
&esp;&esp;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可以想象到的是,黑洞与黑洞的合并必然不是一个瞬时行为——这是相对观察者来说的。
&esp;&esp;如果两个黑洞之间还对着角度,它们还会先旋转再对准,这个时间跨度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更久。
&esp;&esp;因此就像小球与黑洞合并一样。
&esp;&esp;两个黑洞合并的时候,一定会有【半径】这个概念存在。
&esp;&esp;这里的半径不是经典物理的半径,而是某种厚度——通俗来说就是质量。
&esp;&esp;以上这个逻辑推进在后世的眼光看起来简单的好像有点莫名其妙,但还是那句话,时代和时代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esp;&esp;就像亚里士多德当年提出的“越重的东西下落越快”这个所谓真理,直到16世纪才被物理学界给用大小球实验否定。
&esp;&esp;大小球实验如此,黑洞与球同样如此。
&esp;&esp;顺带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