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冠虏乡堡不一样,沿着红水河边,一并排六七个水磨房,各个寨堡二三个,哪怕小小的烟墩,也有一个小磨坊。
李乾招揽流民,编练军户,匠户,细分牧户,商户,渔户,林户,矿户等,安置以后,虽然每天让他们吃饱,但是平日里也只是粟米,高粱等杂粮。
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是吃小麦磨了三四道后,带着麸皮的黄馒头与黑馒头。
过年了,安定了,有了对美好的期盼,所以他们每人家里,都蒸了一锅馒头。
所蒸的一锅馒头,乃是二道粉,有些黄的馒头,就这还不能敞开了吃,只让父母孩子吃上一顿,剩余的,留着待客。
小麦第一道精白粉蒸的雪白馒头,还是第一次敞开肚皮吃。
镇守太监侯大鹏,拉着新收的狗腿子陈汉升,兴致大起,与一干螓布衣排在一起,袖着手缩着脑袋,跺着脚,一步一步向前挪动,脸上笑意灿烂。
大半辈子,侯大鹏这是第一次闻到这么香的肉汤,这么香的味道。
他丝毫没有半点镇守太监的样子,鼻子抽动着,挂着两条清水鼻涕,吞咽着口水。
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他在醉娘一脸震惊的表情中,接过一碗浓浓的杂碎汤,随手拿了两个馒头。
对醉娘眨了眨眼,比划了一个嘘声,眼见醉娘呆滞出神,只好招呼后面的陈汉升,自己动手盛汤拿馍,别耽误了后面的人。
然后,侯大鹏拉着陈汉升,两人没有丝毫形象的蹲在地上,缩着脑袋,吸溜吸溜的喝着汤,吃着馒头。
惬意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
对比他以前吃过的山珍海味,美味珍馐,这一碗大锅熬煮的杂碎汤,螓布衣用来解馋的食物,竟然分外的鲜美。
酒不醉人人自醉,鲜美的不是杂碎汤,而是这一副官民和谐,言笑晏晏的桃源胜境。
侯大鹏贪婪的喝干净碗里的肉汤,再用馒头将碗里的油花扫干净,一口塞进嘴里。
满足的打了个饱嗝。
吃饱喝足,杂家回去小睡一会儿,然后起来给皇帝写奏章,让皇帝陛下,也感受一下,远在千里之外的冠虏乡堡,盛世桃源之景。
在乡堡百姓的一片赞颂中,崇祯元年的春节来临了。
这是李乾来到明末,过的最踏实的一年,这么多年,就属今年的春节,分外的让人欢喜。
天启七年的最后一天,从肃州路城蜿蜒来了一行几十骡车队伍,上面装载着慰问冠虏乡堡军民的猪牛羊肉,以及粮食白面银钱棉布,茶盐酱醋菜油等。
李乾笑呵呵的收下来,谁说大明的官吏傻,拍起马屁来,做出样子来,不比后世的差。
沾了镇守太监侯大鹏的光,上官慰问下署,实乃肃州路,乃至整个甘肃,开天辟地的头一回。
崇祯元年,大年初一。
李乾带着冠虏乡堡官员,来到黑山。
今日新年伊始,万物初始,雪停红日出。
宜祭祀。
忠心祠位于黑山之上,在原本黑山三寨的广场上。
巍峨的院落笼罩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李乾锋芒毕露的‘忠心祠’匾额下,更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一块通体黑色,宽五尺五寸,高九尺九寸的石碑,树立在忠心祠前,最顶端红色三个大字:不悔碑!
上面,密密麻麻的人名,籍贯,军职,战死地点,阳刻在上,红漆描字。
忠心祠内,阳光从一整块的透明玻璃中射进来,丝毫不显得阴森,反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地上,巨大的黄铜香炉,插满了线香,青烟蒸腾升起,萦绕在一排排灵位上。
巨大的火盆内,一个断臂的老兵,盘坐在边上,烧着纸钱。
“三娃,将军将你的牌位请进了祠内,又在不悔碑上,刻了你的功绩。”
“第功茂实,勒碑刻铭,香火祭祀,四时不绝!”
“我等冠虏乡堡军人,纵战死沙场,此生亦无憾矣!——”
“家里的事情你不必担心,你杀鞑靼骑兵的封赏已经下来了,将军将封赏提升了一级。”
“赏银几十两额,将军还给你们家的田地免税三年,每到春耕农忙,堡内其他乡邻,都会帮你婆娘收割耕种,除了这些,每个月还有抚恤钱粮,你婆娘带着孩子,以后的生活无忧。”
老兵叫老张,原绣衣卫,夜不收哨,二队三甲伍长。